國內證券商華泰聯合證券針對蘋果公布的供應商進行分析,以一臺 iPhone的獲利來說,當中蘋果的利潤占58.5%,臺灣的企業利潤僅占0.5%,低于韓國企業的4.7%;iPad利潤中,韓國也優于臺灣企業。
分析師指出,臺灣從上游到下游供應鏈利潤“低的嚇人”,不論是iPhone與iPad利潤都輸給韓國,突顯臺灣電子產業必須擺脫代工命運、爭取關鍵零組件的急迫性。
在平板計算機的部份,由于臺灣為觸控面板主要供應來源,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在iPad利潤中,臺灣公司利潤占比提高至2%,較iPhone佳,但仍低于韓國公司占比7%。
分析師指出,韓國廠商為蘋果主要DRAM和面板供應來源,比方三星和LG等都是主要供應商,因此在利潤分配中占據較大比重。相形之下,臺灣在產業鏈中的附加價值不高,利潤占比較小;國內業者獲得更小的利潤分配。
業內人士表示,一般而言,手機廠商所獲得的利潤通常不會超過總利潤的一半,但由于蘋果在產業鏈中具有主導地位,在商品定價上享有更多自主權。日前蘋果在“2012年供應商社會責任報告”中公開156家供應商名單,占蘋果所有供應商的97%。
分析師指出,臺灣廠商主要提供屬于相對標準化、成熟化的產品,象是PCB供應商主要集中在臺灣、日本;連接器、機構件、功能性元件廠商主要是歐美、日本、臺灣公司;屏幕顯示器由日本、韓國、臺灣廠商提供;代工以臺灣廠商為主要來源。
蘋果過去嚴格要求供應商不可以對外宣布為蘋果概念股,但這次首度罕見供應鏈名單,帶動電池供應廠新普 、順達,機殼廠可成、零組件廠順德、PCB 華通、臺郡 、樞軸廠新日興等股價昨(17)日亮燈漲停。
蘋果供應商透露,蘋果公布名單的主要用意是要求供應商必需善盡社會責任,包括在環保、工時、工作環境等,都必須符合相關規定與標準,蘋果的各項要求甚至比當地政府都還要更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