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物聯網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要在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關鍵標準研究與指定、產業鏈條建立與完善、重大應用示范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協同發展安全可控的物聯網發展格局。據市場觀察,物聯網是朝陽產業,或將誕生一個超過萬億的市場規模。然面對物聯網格局發展的變化莫測,安防你我是否Hold住?
物聯網市場格局分析
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全球經濟的復蘇提供技術動力。目前,美國、歐盟等都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我國也正在高度關注、重視物聯網的研究,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正在開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
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提及,物聯網將會成為中國移動未來的發展重點。他表示將會邀請臺灣生產RFID、傳感器和條形碼的廠商和中國移動合作。運用物聯網技術,上海移動已為多個行業客戶度身打造了集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和業務管理于一體的整套無線綜合應用解決方案。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已將超過10萬個芯片裝載在出租車、公交車上,形式多樣的物聯網應用在各行各業大顯神通,確保城市的有序運作。在世博會期間,“車務通”全面運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統,以最先進的技術保障世博園區周邊大流量交通的順暢;面向物流企業運輸管理的“e物流”,將為用戶提供實時準確的貨況信息、車輛跟蹤定位、運輸路徑選擇、物流網絡設計與優化等服務,大大提升物流企業綜合競爭能力。
物聯網在智能電網領域的應用
和傳統電力行業一樣,智能電網的運行也可以分為發電、輸電、變電、配電和用電五個環節,所不同的是,在智能電網的建設和運行過程中,信息化的支撐是必不可少的。從業界的認知來看,智能電網將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三大特征,而物聯網則是實現這三大特征的重要推手,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對提升智能電網在發電、輸電、變電、配電和用電五大環節的信息收集,信息智能處理,信息雙向交流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物聯網應用,能夠更好地提升現有輸電能力和各級電力設備利用率,提升電網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用戶的用電質量和用電效率,并為用戶提供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這些都將對智能電網的建設帶來正面的影響。
從發電環節來看,引入物聯網應用可以實現對發電設備狀態的詳細調查、狀態預測和調控,例如通過在機組內外部布置傳感器網絡掌握機組的運行狀態,為機組提供更加及時,更加有效的維護;同時,通過對異樣數據的監察和檢測對事故的發生提出預警,預防和減少重大事故的發生,提高發電設備的運行壽命,提升運行效率。
國家政策助力發展,不應一味模仿
自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考察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提出的推進TD與傳感網的兩網融合,盡快建立“感知中國”中心,加快物聯網研究以來,我國物聯網高速發展、邁向產業化的序幕已經被揭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政策推動下,各省市政府也于近期紛紛響應中央號召,出臺各地物聯網發展的相關規劃,明確未來3-5年物聯網發展目標和重點應用領域,推動地方物聯網產業發展。
然而,盡管有相關政策的出臺,但物聯網的發展仍面臨著重重困難,物聯網從業者和企業仍需把握政策方向以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趕超的勇氣去面對行業的大起大落,從而打造自己的物聯網行業品牌,而不應一味模仿。
從技術層面講,創建一個物聯網絡需要多方配合,如電信運營商需要開放自己的網絡;政府需要找到為網絡上的每一個設備分配獨立號碼的辦法;企業需要主動為客戶承擔連接匯聚的義務等等,而這其中因信息互聯帶來的標準統一、安全隱患、隱私保護也是發展中短期難以逾越的攔路虎。對企業而言,主動承擔為客戶連接匯聚存在障礙,拋開利益層面的索求不談,單就互聯產品之間的型號匹配就存在標準上的不統一。從IP地址到個人手機號,有各式各樣的手段來對網絡上的設備進行驗證。但是沒有一種識別辦法是適用于所有人的。
結語
總之,要真正建立一個有效的物聯網,一是規模性,只有具備了規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發揮作用;二是流動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運動的狀態,必須保持物品在運動狀態,甚至高速運動狀態下都能隨時實現對話。
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