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產業整體環境轉好,對國內面板廠商而言是個利好消息。2011年,京東方、華星光電相繼在國內上馬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計劃年產能分別為1300萬片和1400萬片。但是受到全球液晶面板產業低迷的影響,自投產以來,兩家本土面板廠商進展并非一帆風順。國際一線面板大廠普遍虧損,曾一度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陳炎順表示,雖然2012年上半年面板市場狀況不會有太多的改變,但是看好下半年液晶面板市場的走勢。
Display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說:“從全球面板市場來看,美國已經呈現回暖的趨勢。2012年中國面板市場的狀況還要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我國新的補貼計劃何時出臺;二是房地產、關稅政策是否有所調整。”在張兵看來,提高進口關稅雖然在短期內是有利的,但是長遠來看未必是好事情。發展我國液晶面板產業,重點在于我國面板廠商的產能以及產品組合情況。
尋求規模化發展
自從液晶面板業務陷入虧損以來,全球幾大面板廠商一直沒有走出陰霾。2011年,三星、LGD縮減甚至暫停了在液晶面板領域的新投資,友達光電、奇美電子等也在主動尋找新的方向。若液晶面板進口關稅上調,中國大陸面板廠商將成為改變全球液晶電視市場競爭格局的一股重要力量。
清華大學液晶技術工程技術中心教授張百哲表示,在液晶面板行業整體虧損的情況下,政府更應該在政策上對本土面板企業給予支持。對于我國面板廠商而言,市場是巨大的優勢。“十二五”時期,我國主要目標就是擴大內需,而彩電產品的更新換代是我國擴大內需主要途徑之一。他解釋說,目前我國CRT彩電保有量4億臺,國家計劃到2015年完成從模擬到數字電視的轉換,如果每年淘汰20%的CRT彩電,那么我國彩電需求量就有8000萬臺的規模,我國至少要建設8~10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才能滿足需求。在全球面板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如果我國面板廠商能夠把握好時機,將有逆勢而上的機會。
然而,中國大陸液晶面板產業才剛剛起步,與一線面板廠相比,在規模上仍缺乏競爭力。目前,韓國一直是大尺寸液晶面板的最大生產國,產量接近全球一半,中國臺灣占全球總產量的40%。日本面板廠商則逐步淡出大尺寸面板生產領域。
張百哲建議,對中國大陸液晶面板產業而言,要想贏得更大的市場,就要長遠打算、全面布局,有計劃地建設高世代面板生產線。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集中發展,形成規模”,同時進一步促進產業配套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