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需要時間來解答的命題
今年以來,蘋果公司的股價繼續走強,每股市值突破500美元,成為當今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這一消息再度激發全球范圍內眾多企業“學習蘋果、成為蘋果”浪潮目標。
推動蘋果公司在最近十多年時間內全球性崛起的成功基因到底是什么?在中國,這已經成為專業研究機構、企業和政府職能部門的熱門話題。中山大學企業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毛蘊詩認為,“蘋果并不屬于新興戰略性產業,但它是全球跨產業升級的典范。從產品的研發看蘋果,跨越傳統的制造、IT、文化創意、藝術等領域。從產品的使用功能看,蘋果的Ipad跨越傳統的通信、計算機應用,而延伸到文化、娛樂、傳媒、金融、證券、藝術等領域”。
如此來看,蘋果的成功,正是超越傳統的思維觀念和經營體系,通過構建“持續的、跨界別、跨產業”的復合式創新體系,不只是在銷售一款產品,而是在傳遞一種文化理念、提供一種生活方式、提供一個強大平臺。
在蘋果當前所處的全球消費電子產業、IT通訊、文化內容等領域,盡管近年來中興、華為、聯想等企業開始奮力追趕,但我國還沒有出現可以與之直接競爭的對手。不過,從傳統的家電、商業流通,到IT、互聯網等領域,具備蘋果公司發展雛形的公司已經出現,這也成為未來中國經濟保持強勁發展的動力源。
蘋果最擅長的,正是中國企業最缺的。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原因,正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在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知識產權保護和尊重、創新思維和理念體系形成等方面的系統性匱乏。長期以來傳統的教育體系,讓很多人在創新思路和創新模式上陷入停滯甚至空白,對于到底應該如何實現創新,又應該怎樣切入核心部件領域,沒有思路更沒有方法。同時,“抄襲成風,山寨遍地,假冒產品一批接著一批”等現象層出不窮,也讓一部分中國創新企業的先行者們備受傷害和拖累。
更為重要的是,當一大批企業由于缺乏長期發展的經營理念,只追求短期利益下的企業份額最大化,將關注重點從產品、需求轉向市場競爭。圍繞消費需求的深度創新和新生活方式的打造就會變得異常艱難。
如果說中國沒有蘋果,也不盡然。近年來價格持續攀升的茅臺備受關注,是因為其入選“奢侈品”傳言,但近年來茅臺在市場上受寵的關鍵因素,正是其不只是一瓶簡單的白酒,還在產品之外被賦予文化傳承和歷史品味的內涵以及對中國數千年以來形成的釀酒方法創新。這也正是支持蘋果公司一直以來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
國內各大企業正處在“十二五”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從制造向創造的轉型,構建和完善核心技術驅動下的全產業鏈創新體制,加大對產品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通過“產學研”結合的商業路徑在企業與學校和市場之間搭建一個更加有針對性的人才教育和培養體系,這些都是打造“中國蘋果”的基礎條件。
要想在更大范圍、更多市場上取得成功,走出中國、整合全球是必須一步。
當前,大多數的中國企業還停留在“制造一款產品”、“銷售一個價格”市場開辟階段,還有少數企業正在經歷“從產品制造商向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市場轉型階段。蘋果公司卻早已步入“從產品設計、平臺驅動、文化引領”市場引領階段。
很多人認為,蘋果在市場上成功的關鍵,是推出以“iPod、iPhone、iPad”為代表的一大批風靡全球用戶的熱銷產品。同樣的中國企業,在蘋果上述產品上市后相繼推出各種名目的phone手機、Pad平板電腦,價格比蘋果的便宜、功能更豐富,卻始終無法躋身主流市場,還陷入“山寨化”質疑聲中。
兩者的差異并非產品,也絕不是開創者與模仿者之間的實力差。實際上,在蘋果上述產品推出之前,市場上已經有類似產品。核心原因正是,蘋果的創新已經從產品力轉移到需求力,圍繞消費使用體驗、舒適和方便,通過打造一套全新的“文化口味和休閑方式”,從而讓目標消費群拋棄對價格的關注,轉向對內容平臺的青睞和品牌的信任。相比之下,中國企業的研發重點還集中在產品上,只看到價格策略可以滿足消費需求,卻無法提供滿足消費者精神享受的產品。
現在來看,蘋果的成功不是硬件制造的成功,也不是軟件驅動的成功,而是文化驅動下的跨產業整合平臺成功。在毛蘊詩看來,“蘋果成功的同時,還創造了‘跨產業升級’的典型標桿。蘋果通過立足全球范圍內資源整合,實現對日本、韓國和中國的研發、制造資源整合”。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要建立跨產業升級的創新能力,關鍵是技術創新,實現在“多重技術領域、跨越多重應用領域”的產品研發創新。同時,必須要大膽創新,圈定重點行業與產業集群,通過打造一系列跨產業升級創新示范點,帶動其它產業與企業的升級。
起步于“一窮二白”環境下的中國企業,多是依靠模仿和借鑒國外企業的經驗、模式,甚至很多都采取“全盤照搬”策略。這雖然解決了我國企業在相關產業領域的布局,并占據市場一席之地。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缺乏只停留于模仿層面的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制約我國企業在核心技術創造、高端創新突圍等方面的重要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