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制造業國內設備投資同比下降2%,而海外設備投資則上升2%
“多事”的2011年令日本引以為傲的制造業遭遇深度“嚴寒”,最新數據反映制造業初現起色,然而利好并沒有“普適”于各類行業,無論從外圍經濟形勢還是本國經營環境來看,日本制造業若想再塑輝煌仍是一個需要等待的過程。
日本經濟產業省1月31日公布的數據稱,日本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環比升0.5%至50.7,連續兩個月站在50榮枯線之上。
從行業來看,日本汽車的需求量已從災后的蕭條期恢復。日本汽車制造商協會公布,2011年,日本汽車產量下跌12.8%至大約840萬輛,為兩年來首次下跌。而自2011年秋季開始,該國市場供需水平就已恢復正常。以豐田為例,直至去年年底,豐田公司各地生產線已經基本恢復,也吹響了大規模反攻的號角。相關資料顯示,2011年年底豐田汽車訂單為27萬輛,是上一年同期的3倍。日本汽車制造商協會對該國2012年汽車需求水平持樂觀態度。預計2012年客運車和商用車的總需求量將同比升19.1%。
但是,精密機床制造等部分行業仍尚未完全恢復。據日本工作機械工業會統計,盡管津上等龍頭企業已擴大投資,努力恢復在泰國的零部件供應鏈,但目前仍有多個月份的訂單尚未供貨。電子制造業方面,日本的幾大巨頭2011財年均陷入虧損囹圄,索尼、松下以及夏普等公司先后上調了截至今年3月底本財年的虧損預期。日本資產管理公司預測,由于產量和消費能力仍然存在矛盾,目前仍看不到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向好的跡象。電器主力出口產品超薄電視、數碼相機的生產向海外轉移,國內生產縮小。音響、放映等器材的貿易赤字增長至上一年的2倍,海外市場被韓國產品搶占。
外部經濟環境也未為日本制造業復蘇提供適合“土壤”。2012年伊始,歐債危機,以及日元貶值及其他因素都對今年的制造業發展前景造成不利影響。事實上,經濟形勢不穩定的副作用還在發酵,根據日本財務省發表的2011年貿易統計速報顯示,日本出現了24927億日元的貿易逆差。這是日本自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來,時隔31年再次出現貿易赤字。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制造業企業還出現“外逃”跡象,眾多企業從生存發展、重視收益的戰略考慮,開始加緊生產結構調整及改革,逐步縮小國內生產,紛紛到國外投資。據《日本經濟新聞》調查,2011年制造業國內設備投資同比下降2%,而海外設備投資則上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