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第三階段對陸資開放后,臺灣對陸資開放程度最高的是制造業,此次新增的115項加上此前已開放的89項,使得臺制造業對陸資開放幅度達到97%。目前僅剩下高污染性、核能安全等制造業未開放。
大陸企業赴臺投資再獲“松綁”。
昨日,臺灣“經濟部”公布了第三階段開放陸資來臺投資業別項目,新增包括制造業115項、服務業23項以及公共建設23項在內的161個項目。在第三階段開放后,臺灣制造業的開放幅度達到97%。
此外,臺灣還進一步對已開放陸資投資的五大制造產業不設持股上限,但同時進行一定的條件限制。
這五大制造產業包括,集成電路制造業、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液晶面板及其組件制造業、金屬切削工具制造業、電子及半導體生產用機械設備制造業。
臺灣“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3月底前,上述投資條款定會生效。
業內認為,這次“松綁”將是臺灣方面對陸資開放幅度最大的一次,有望提高大陸企業赴臺“誘因”,為兩岸雙向投資“加油”。
不過,臺灣《工商時報》評論稱,上述“開放”相比過去已算進步,但做法上依然瞻前顧后,設下多重關卡,名為開放,實質上可能管控更緊,能否真正吸引陸資仍是大問題。
據路透社稱,在韓國已與大陸洽談自由貿易(FTA)之際,進一步協商調降兩岸關稅,才屬中長期的實質面影響。
投資門檻更為嚴格
陸資赴臺最早始于2009年6月,第一階段臺灣開放了192項,2010年5月和2011年1月開放了陸資來臺投資銀行業、保險業及證券業等12項,運動服務業1項;在2011年3月的第二階段開放了42項,上述兩個階段累計開放陸資赴臺投資項目247項。
但開放247項后并未產生“豐碩”的果實,尤其是與臺商在大陸投資相比,更是顯得不足為道。開放陸資赴臺以來,臺灣共核準陸資投資案217件,投(增)資金額2.72億美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僅2011年,核準臺商赴大陸投資金額便達到132億美元,較2010年增加7.12%。
有臺灣媒體評論稱,前兩輪的投資,既非陸資有興趣的投資項目,也無法對臺灣產業有幫助。
或許是意識到上述問題,在第三輪開放投資中,臺灣“經濟部”開始對投資項目“松綁”,大幅增加投資項目。
開放程度最高的屬于制造業,本次新增的115項加上此前的89項使得開放幅度達到97%,僅剩下高污染性、核能安全等制造業未開放。服務業和公共建設部分經過此輪開放投資后,對陸資開放幅度將分別提高至51%、54%。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次新增項目眾多,且將此前制造業10%的最高參股比例提高至50%,但依然存在不少“附加條件”,包括不得具有控制能力,投資須經過專案審查等。
臺灣“經濟部長”施顏祥也表示,取消持股上限不是寬松,而是更加嚴格,“這比現行參股10%的上限更有彈性,較持股比例50%的門檻更為嚴格。”
據臺灣“經濟部投資審查委員會”官員介紹,之所以修改持股比例,是因為一家高科技公司外資持股比例可能超過八九成,很有可能不到10%的持股就對公司擁有實質控制能力。
施顏祥指出,臺灣對陸資的管理遠高于其他外資,陸資要比照外資,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不過,經過三輪開放后,臺灣農業依然沒有對陸資開放。
“方向上沒有抓對潮流”
一方面增加開放項目,另一方面加設各類條件,到底是真松綁還是假松綁?
第三輪新增的LED制造業和太陽能電池制造業,以及第二輪開放的包括集成電路制造和液晶面板制造業在內的五大產業,都被要求陸資不得具有控制能力,且必須由專案小組審查。
所謂的不得有控制能力,包括陸資不能擔任或指派經理人,掌握的董事會席數不能超過半數,不能在股東大會召開前征求委托書。
有臺灣“經濟部”官員稱,就算當第二大股東恐怕也有潛在影響力。
不過,對陸資開放并不意味著大陸企業將面臨大量的在臺投資機會,尤其是LED和太陽能電池制造業,臺灣“經濟部”規定,上述兩項新增產業必須提出產業合作策略。臺灣“工業局”也表示,這兩項的開放主要是著眼于大陸市場,如果大陸廠商想投資,則通過幾率不大。
另一方面,臺灣試圖限制的面板行業卻不一定能引來大陸投資者。目前,臺灣面板廠面臨全球需求不振,累虧導致資金嚴重不足,若能引入陸資參股,有助于擺脫困境。但大陸面板行業自身也面臨資金緊張的問題。
臺灣《工商時報》評論稱,當初參股上限只有10%時,就沒有陸資想來投資集成電路制造等行業,如今改成不得擁有控制力,又要專案審查,只比以前復雜,不確定性又高,“真的會有陸資來嗎?”
該報還報道稱,臺灣可能還會放寬大陸投資者對臺灣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限制。
臺灣并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指出,由于臺灣多數制造業已赴大陸投資,而臺灣也在往服務業轉型升級,因此目前最需要大開特開的是服務業及金融業,公共工程也還有開放空間。
“真正方向上還沒有抓對潮流,現在方向是服務業。臺灣有個傾向就是開放‘昨日’產業,為何不多開一些‘明日’行業。”黃齊元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