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AMD在經歷了5年坎坷摸索之后的作品,以第三代DirectX 11旗艦構架登場的Tahiti承載了AMD工程師大量的汗水和期許。初登場時的Tahiti以驚艷構架改進,幾乎蕩平了由Evengreen甚至R600所積累的諸多詬病,并博得了應有的掌聲和喝彩,雖然依舊有絕對性能不足等瑕疵,但它依舊讓我們感受到了AMD追求卓越圖形構架設計以及探索的決心。
因為Tahiti所展現出來的決心和意志,我們變的寬容起來。我們可以忍受它看上去并不十分強大的絕對性能上限,我們接受了HD7970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噪音和并不算小的功耗,我們以為自己獲得或者即將獲得的是一個足夠盡力但還有一段不短的路需要走的GCN系列構架。萬事開頭難嘛,糾正一系列長期積累的問題是一個困難而持久的過程,GCN構架對過去問題的修正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它畢竟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因此,我們應該給予它充足的時間。
但好景不長,就在Tahiti構架出現2個月之后,與之同期開始研發并同樣源自GCN(Graphic Core Next)體系,擁有近似邏輯結構和不同資源搭配比例的Pitcairn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在與這個同族小兄弟的對比中,Tahiti的圖形性能及其規模性能延伸率表現似乎并不盡如人意,Tahiti構架的次級旗艦HD7950在大多數場合都無法與基于Pitcairn的HD7870拉開與規模相符的差距,無論單元效率還是每瓦特效率,HD7800都表現的十分強大,甚至直接對HD7950這樣一個更高級別的存在造成了明顯的沖擊。Tahiti諸多改進帶來的閃光,正在隨著Pitcairn的到來而逐漸變得暗淡。
Pitcairn的實際表現更是在想我們確鑿無疑的說明這一個可怕的事實——GCN構架的性能和效率,明顯不應該被延伸到Tahiti這樣一個較低的程度。事實上GCN構架本身就存在相當優秀的邏輯結構設計,而這種邏輯結構設計卻并沒有在Tahiti身上得到體現。換句話說,Tahiti本身在改進諸多過去錯誤的同時,本身又帶來了新的問題,而Pitcairn的表現則告訴我們這些問題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難道這就是AMD工程師要表達給我們的“靈魂的力量”么?不僅我,相信屏幕前的諸位同樣不會相信也無法接受這一點。那么,究竟Tahiti與Pitcairn在深層構架性能層面有著怎樣的異同?Tahiti遺失了哪些Pitcairn乃至整個GCN構架應該具備的特質呢?在今天的GPU煉金實驗室中,我們將會以直接面向底層的測試方式以及分析,來為你還原真正的HD7900以及HD7800,并為你解答心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