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調查引起了我的興趣。據日本NikkeiBP調查顯示Apple/蘋果品牌成為日本人民最受歡迎的品牌,不僅僅在手機領域,而是整個品牌比較下來。
參與NikkeiBP的是5.2萬名日本成年人。有趣的是調查發生在去年11-12月期間。那時候蘋果還未發布他們的NewiPad。
調查的結果很出人意料,似乎又在人意料之中,不過曾經風靡全球的日本電子,無論是隨身電子產品,還是家電品牌,都擁有無數鼎鼎有名的品牌,最后落個被蘋果超越的地步,不得不讓人有些噓唏。
至今筆者回家,每每提到電視,父輩們總是念念不忘提到“樂聲”電視,對其畫質贊嘆有佳。而在十幾二十年前的八九十年代,國內許多家電產品曾經被日本家電占據成幾乎完全壟斷之勢。而如今,明顯已經是今非昔比了。
日本巨頭虧聲一片
財報顯示,2011財年,全球液晶顯示器龍頭夏普預計凈虧損38億美元,曾獨霸家電業的索尼預計虧損29億美元,而另一巨頭松下凈虧損預計將擴大到102億美元,不僅創松下年度虧損紀錄,也將創下日本制造業企業年度虧損新高。東芝、日立等不是大幅虧損就是贏利急劇下降,尤其在顯示面板、電視機等利潤豐厚的領域。
2011年,日本東北部海岸9.0級地震,并引發海嘯,對日本東北地區造成嚴重的破壞,地震似乎成了日本家電集體虧損的導火索,索尼、夏普、東芝等企業均在財報中提到,地震和海嘯導致公司的銷售減少。
日本家電業衰退,更在于脆弱的日元價格結構,美國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及日元匯率的不斷走高,日本制造企業必然遭受巨大的出口壓力,這樣的經濟背景決定日本的企業注定長期在微利邊緣掙扎,這或許是日本家電產業出現集體虧損的根本原因。
韓企崛起日企轉型求崛起
相對于不少媒體動輒用“日落西山”、“沒落”等字眼來看待日本家電業,筆者倒覺得并不盡然。雖然相比曾經輝煌的時候,日本家電的光環已經不再,但是敗背后整個日本家電的轉型,卻依舊蘊藏著不少力量。
相較日本家電的沒落,韓國家電巨頭在這些年的發展可以用“飛速”來形容。韓國三星等企業不僅在研發投入上追趕著索尼,而且最近10多年三星果斷地從其他國家或公司引入技術,并最終成就了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以致三星如今不僅在液晶電視生產方面令日系家電望塵莫及,而且其即將推出的大畫面OLED電視更令日本企業自愧弗如。
而在當前不少行業均視為重要市場的國內市場,國產家電品牌的崛起,憑借更加本土化的優勢,加上網店滲透的天生優勢,在中低端市場已經擁有絕對的市場份額。
不過,近期各大日本家電巨頭集體換帥的決定,顯示各大企業并沒有忽視目前的狀況。求變、轉型是這些傳統日本家電企業的共同動向。
剝離利潤率低的傳統業務并加速產品生產的外包成為日本家電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如在將電視業務分割成LCD電視、外包和下一代電視機業務三大部門的基礎上,索尼已將持有的液晶顯示器合資企業S-LCD近50%的股份出售給合資方三星。
無獨有偶,松下已決定削減等離子電視面板產能,并將位于日本兵庫縣尼崎市的第三等離子面板正式實施停產,同時將出售千葉縣茂原市的液晶顯示面板廠。
而曾經的日本彩電老牌日立更是將要推出這一利潤日漸趨于微博的行業,而將更多的精力用在電力、信息通信、水處理、建設機械、高性能材料、交通、物流等領域。
而且盡管在市場的占有率上處于下滑的地位,日本家電仍然擁有兩大核心優勢。其一便是技術,特別是黑電企業眾多核心技術以及面部技術主要都掌控在日本家電手中,在整個行業上游端依舊擁有話語權。其二,日本家電放棄的是一些盈利日趨薄弱的產品線,而有著無限價值的是多年積累的品牌,技術的轉型加上新的市場策略調整。日本家電是否將迎來鳳凰涅盤恐怕并不是太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