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廂還在討論互聯網企業推手機,那邊《讀者》雜志已悄悄地推出了自己的平板電腦,并將很快推出手機。聽到這則消息,有人詼諧地說:“下一個手機牌子會不會是肯德基(微博)?”沒錯,隨著移動互聯網對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類型的企業都在向平板、手機行業“跨界”,作為因閱讀方式變化受影響最深的傳統媒體行業,《讀者》的選擇是有益的嘗試。
重金投入欲打造完整產業鏈
經記者多方了解,為《讀者》推出平板、手機的是讀者甘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讀者集團于2010年成立了該公司以及數字出版中心,目的是全面啟動數字出版工程。
日前《IT時報》記者采訪了讀者甘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大時,他介紹該公司以及讀者數據加工中心均是他與讀者集團共同投資成立的,“打造數字出版的整體戰略所需資金是很龐大的,尤其是在打造云閱讀平臺方面,投資不菲。”
稱自己曾在深圳有十多年IT從業經驗的金大時認為,僅是這一方面,在國內尋覓有同等條件的出版機構就不容易,《讀者》有雄心打造包括雜志內容、云讀書館、終端在內的數字閱讀全產業鏈,與自己一拍即合。
金大時稱,他與《讀者》相關領導接觸時感觸到,《讀者》有如此決心的關鍵是具有“避免淪為下一個柯達(微博)”的憂思。據了解,《讀者》在惠州建立的數字出版基地投資就高達20億元,“數據加工中心”和云閱讀平臺都容納其中。
電紙書無效轉戰平板、手機
《讀者》也曾于2010年推出過電紙書,但效果一般。金大時表示《讀者》當時很快就認識到因受iPad沖擊,電紙書市場迅速萎縮,為了完成終端布局的構想,推出安卓平板和手機隨即成了不二的選擇。
據介紹,《讀者》名為“悅讀”的平板電腦當前已在甘肅上市,分為9.7寸與7寸兩個版本,采用安卓4.0系統,售價分別為2000多元以及900多元,由深圳的硬件廠商生產。金大時表示曾經有很多深圳山寨廠商因看中《讀者》龐大的讀者數量,曾積極提供過十分低價的方案,但被《讀者》拒絕了。
《讀者》手機則將于10月推出,經介紹是上海一廠家生產,金大時稱該合作方“有發展成為第二個華為(微博)的潛力”。他還表示該廠家與某覆蓋全國范圍的連鎖機構有維修合作,《讀者》手機將來的維修有著落。
《讀者》手機計劃走網絡渠道進行銷售,而平板則走傳統渠道,金大時表示這種兩只腳走路的方式讓《讀者》可以積累不同的渠道經驗。
起碼是有益的嘗試
那么,《讀者》平板、手機對市場究竟能否構成足夠的吸引力?
金大時介紹,這些設備較為注重閱讀的感受:“我們力求做到閱讀感受與讀雜志十分接近,因此對于數據加工中心提出很高的要求,包括將30年的《讀者》內容置入,絕不可只采用大多安卓閱讀應用里TXT、PDF這樣簡單的格式,所有內容都采用歐美流行的epub格式,UI設計、頁面上的文字位置、插圖等都與紙質雜志沒有差異。”
不過潑冷水者自然也有之,有觀點認為這純屬傳統媒體亂投醫的跟風之舉,認為“內置30年雜志內容”這一賣點不足以吸引手機用戶,30年前的內容對今天不具有太大意義。
新媒體專家陳永東則認為,《讀者》的嘗試無可厚非:“不談成功與否,起碼是一種積極的嘗試。”他表示《讀者》表現出了超前的未雨綢繆意識:“當《讀者》構建的云閱讀平臺成熟起來,內容付費及移動互聯網形態的廣告等新的盈利點或能陸續到來,而《讀者》向數字平臺的轉移也能節省大量的印刷、發行成本。”陳永東提醒,并非所有傳統媒體都可復制《讀者》的這種玩法:“《讀者》單在廣東一地的發行量就超過60萬,龐大的讀者數量使一些廠商倒貼錢都愿意與他們進行合作,有如此品牌價值的出版機構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