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Google眼鏡終于要發貨了!可穿戴設備、視覺搜索、智能助理,這些都是浮云一樣的概念。人們仍然疑惑,戴上Google眼鏡究竟能干嘛?有誰對他翹首以盼,有誰對其充耳不聞,又有誰對他憂心忡忡呢?
承載著可穿戴設備的開端,它極具想象空間前途不可限量。但現在看來,它暫時只是一個手機伴侶。基礎通信、文字輸入依賴手機。如需聯網,需要在PC進行WIFI設置后,掃描網站自動生成的二維碼。如果在移動場景下聯網,還需要手機輔助設置。離開手機和網絡,Google Glass只是一部可以拍照的Glass。
創業者將回答Google Glass究竟能干嘛。
在07年誕生iPhone,08年出現Android的時候,也很難想象我們通過手機APP能做這么多事。巧合的是,安卓最初的設計初衷也是為了做一個可以聯網的相機。后來卻與IOS一起引爆移動互聯網。所以,最期待Google Glass的除了極客用戶外,就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開發者。
Google Glass仍然秉承Google開放的意志。開發者一直是Google籠絡的對象,他們為Google Glass帶來無限可能。讓Google Glass不只是一部相機或者手機伴侶。Google Glass究竟能做什么,開發者將回答我們。這背后則是巨大的創業機會。
除了Google Glass App開發外,相應的應用分發市場、社區論壇、媒體博客、企業開發服務、人才市場、技術培訓市場將被注入新的活力。
上游企業將協助Google Glass變得更輕巧、更自然以及更健康。
Google Glass暫時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除了人類隱私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外,Google Glass不夠輕巧、自然和健康。
據了解Google眼鏡重量為5盎司左右,重量超過150克(想象一下,iPad mini重量僅為308克。)。普通眼鏡,鏡架最輕的8-9克,一般不超過30克;鏡片也是20-100克左右。眼鏡整體重量一般低于100克的,最輕的不到30克。理論上來說,Google眼鏡優化的極限,也不可能低于眼鏡的重量:因為在眼鏡之外,Google Glass有芯片、攝像頭等零部件。
戴眼鏡就知道,眼鏡過重,戴一次沒問題,長年累月佩戴,除了會壓塌鼻子外,還會明顯感覺不舒服。這因人而異,有人也戴鍍金的鏡架。不過商家主推的鈦合金等新材質鏡架,除了抗摔抗壓防掉漆外,一大優勢就是輕巧。
Google眼鏡看上去明顯突出的一塊核心處理組件,也顯得不夠優雅自然。最大的問題是,帶著它可能會被覺得是異類,也可能讓與你溝通的人不舒服:別人以為你在拍照或者錄像。因此Google Glass要普及,如何弱化這一部分,讓這一部分更加隱蔽顯得非常重要。
果殼上有用戶擔憂Google Glass是否會加重近視?看的圖像離眼睛如此之近。電腦和電視都是近視殺手。暫時只有一名網友基于Google Glass成像技術回答:不需擔憂近視問題。輻射呢?手機之外,Google Glass隨時隨地的無線信號,以及后期“隱形Google Glass”植入眼睛的輻射,是否會影響健康也待科學家研究。
“讓用戶需要時使用科技,不需要的時候讓科技消失”。讓Google Glass更像一副眼鏡,或者直接成為隱形眼鏡,并且足夠健康。這給產業鏈上游的材料和硬件制造者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
Google Glass并未走與安卓一樣的路線。Google做安卓系統,硬件給手機廠商。但Google Glass則是Google包攬了硬件的設計制造。目前是富士康美國代工。普及之后也有可能會回歸Made In China。
當然,與手機對應的手機殼、貼膜、護理、刷機等相仿的行業也會出現。
傳統眼鏡行業是否會受到Google Glass影響?
Google眼鏡暫時不支持近視功能,但Google已在進行Google近視眼鏡研發。另外也將出現傳統近視眼鏡與Google Glass搭配的解決方案。
我們究竟需要幾幅眼鏡呢?如果Google Glass支持近視功能,并且足夠輕巧自然和健康,或許答案是只需要一部。近視眼鏡,太貴了。
中國近視人群近4億,在青少年學生、知識分子和網民中尤為集中。相關統計表明大學生90%視力不良。這個人群催生了規模龐大的眼鏡行業和近乎奢侈的近視手術行業。
筆者戴的眼鏡在一家來自臺灣的普通連鎖眼鏡店中算最低端眼鏡,價格接近1k。周圍的朋友戴的眼鏡價格不菲。當然,在部分人眼里,眼鏡與服裝錢包手表一樣,承載的附加價值較高。不過,眼鏡行業的暴利幾乎人所共知。
如果我們真的只需要一副眼鏡,Google以及后來者“Google眼鏡”們,又可以實現近視眼鏡的功能,傳統的眼鏡廠商是否會被顛覆呢?花2000塊買一個具備近視功能的智能眼鏡,1000塊買一個普通眼鏡,我應該會選擇前者。
不過筆者認為,眼鏡行業暴利更多是在消費終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對于光學鏡片、隱形鏡片和鏡架的研究仍然是傳統眼鏡行業的強項。最終更可能是形成一種合作模式,而不是Google等科技公司吞食。
從這里我也想到了O2O(Online2Offline)這一電商模式。眼鏡行業因為驗光、配鏡等要求,具備明顯的線下服務的特征。而Google眼鏡又明顯具備線上特征。因為,Google Glass可能會加速“眼鏡”這一個O2O的細分領域發展。
智能手機是否會受到Google Glass影響?
暫時看來Google Glass只是智能手機伴侶,基礎通信、輸入輸出等仍依賴智能手機。它與手機一起豐富了移動互聯生活。
不過如果用戶碎片時間有限,更多使用Google Glass,將會更少使用手機。如果Google Glass逐步發展,解決了輸入輸出等問題,勢必會與手機形成競爭關系。連微信張小龍接受采訪都說:自己在思考是否將微信做到Google Glass上。
這一階段,手機和Google Glass更多是協同。Google Glass會催生手機出現更對輔助它的應用。比如MyGlass。而手機也可利用Google Glass便捷且獨特的拍照、視覺搜索和眼睛主導的交互等,出現創新應用。
結語:
Google眼鏡來了,如果它真的不負重托,既能取代眼鏡,還能取代手機的話,這將是傳統眼鏡和手機的噩夢;短期來看,它是手機的一個伴侶,是我們的第二幅“按需佩戴”而不是“隨時隨地佩戴”的智能眼鏡。這將激活一個新的行業以及催生新的商業模式。
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它也是一把雙刃劍,方便簡單智能好玩,但是隱私、健康、干擾等問題仍需考慮。遺憾的是,它太貴并且可能被墻,對中國用戶短期仍然遙不可及。暫時也只有期待國內類似BaiduEye的眼鏡們早日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