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數字論英雄經濟發展更趨理性
新政府上任,不再以GDP論英雄了。各種大工程大建設的投資也明顯緩慢了下來。作為視聽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標牌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很多大型工程停工或者緩建,相關的配套設施的需求量就顯得更小了。包括整個制造業發展的確實有一點放緩,但是穩增長的政策和決心都在,無需恐慌和悲觀。
近期,國內關于中國數字標牌業是否會衰退的擔心依然存在。對于數字標牌這樣一個小眾的依靠傳媒公司和制造業的行業,制造業出現整體衰退的影響將會很大。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進行剖析。從相關的討論看,這些擔心主要來自如下一些跡象。
第一個跡象是反映制造業景氣的指數連續下滑。目前PMI指數下滑的趨勢,顯示了中國制造業的轉冷趨勢。
第二個跡象是國內制造業企業的經濟效益正逐漸下降。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6月制造業PMI較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至年內最低水平50.1%。其各分項指數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因此,短期內經濟遭遇下行壓力,短期仍未企穩。
整體經濟下滑數字標牌難獨善其身
然而,這種趨勢會演化成制造業的衰退嗎?我們認為,這個結論還需要在慎重判斷之后才能進一步確定。至少從目前情況來看,還不足以導致國內制造業的衰退出現。什么是制造業的衰退?這涉及到不同的定義問題。一種是根據制造業PMI指數來判定,如果PMI在50%以上,反映制造業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業經濟總體衰退。另一種定義方法是,如果制造業的產出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下降,一般就認為這是衰退。據了解,第二種定義可能是借用經濟增長中對于“衰退”的定義。至少從這兩種定義來看,制造業現在還未進入衰退。
除了數字指標定義之外,對于宏觀形勢的把握,也是判斷制造業是否會進入衰退的重要依據。我們認為,從宏觀經濟增長來看,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長雖然可能出現放緩,但仍將保持較高增速,全年經濟增長達到9%以上的可能性極大。加上決策層對已經出現的經濟增速放緩的跡象有所覺察,宏觀調控將出現微調。整體上來看,經濟增速決定了制造業面臨的宏觀環境不可能太差。
但是,制造業放緩中所體現的潛在風險,仍然值得高度重視。風險之一在于結構性問題的惡化。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已是一個老問題。目前國內關于通縮的各種爭論,最終都歸結于總需求問題。而所謂內需不足,則是結構性問題的一個重要表現。在結構問題短期難以調整,內需也無法實質性增長的情況下,結構性問題的惡化,會加劇部分制造業的風險。
風險之二是部分企業的獲利情況惡化。從數據看,企業利潤增長與GDP、企業銷售收入出現背離,這與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制造業利潤空間等因素有關。我們估計,這種風險在下半年還會有普遍的表現。
“中國速度”難再數字標牌行業加緊洗牌
中國經濟第二季度數據近日一經發布,即引來國際輿論密切關注。從去年第四季度迄今,中國經濟增速從7.9%到7.6%,再到7.5%,走出了持續回落的軌跡。有人據此推測,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速度”將一去不返。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中國速度”指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約30年以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個速度創造了“中國奇跡”,使大量國人脫貧致富,提升了中國的整體國際影響力。
圍繞最新的GDP數據,國際權威經濟機構紛紛下調對今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亞洲開發銀行16日發布最新報告,把中國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分別下調至7.7%和7.5%。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中國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下調至7.8%和7.7%。有的市場機構更為悲觀,野村證券甚至把預期從7.5%調低到6.9%。
綜合來看,本輪中國經濟放緩是多項復雜因素作用的結果。有長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有客觀因素,也有主動調控的影響。正如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所言,中國經濟已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性變化。換言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造成潛在的增長率下降。
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也曾有過6.8%和6.1%的增速。如果說上次經濟增速明顯回落更多是受到外部環境惡化影響,那么本輪經濟回落在相當程度上是中國自主選擇的結果。
在信息化大潮的推動下,數字化是必然的趨勢,這就為數字標牌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在未來,數字標牌市場所具有的潛力是不容置疑的,而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大家的錢袋子都在收緊,總共的錢就那么多,看行業企業如何練就過硬的本領去吸引客戶了。總而言之,原地不動只能被侵蝕,變成“溫水煮青蛙”。求發展,才能不落后,才能在風雨中堅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