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卻能“親臨”重大新聞現場,這樣的場景正在從想象變成現實。日前,在華盛頓舉行的世界新聞媒體大會上,世界編輯論壇發布了最新的新聞編輯部趨勢報告,其一便是新技術——游戲、虛擬現實、可穿戴技術——與新聞的融合。報告認為,在新興可穿戴技術和更便宜的虛擬現實設備的刺激下,游戲和虛擬現實技術正在改變新聞媒體生產故事的方式。
技術,一直在改變著新聞故事呈現的方式。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這些“高大上”的名詞究竟能對新聞施加怎樣的魔法?
融合現雛形
今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美期間參觀了微軟公司總部。期間,微軟工程師向習近平夫婦展示了3D“全息眼鏡”設計摩托車造型和美國氣象數據可視化系統。造型“酷炫”的“全息”眼鏡,一度成為國內網友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利用眼鏡、頭盔等可穿戴設備來實現交互式體驗,在工業、地理、游戲等諸多領域都已有所應用。而在新聞業,也有勇于吃螃蟹的先行者。
2013年,美國傳媒巨頭甘內特集團旗下的《得梅因紀事報》在其網站推出了《豐收的變化》大型解釋性報道,將虛擬現實和游戲元素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豐收的變化》報道的主要對象,是4家位于當地的家庭農場。除了利用文字、圖片、信息圖表、音視頻等元素外,該報還與知名虛擬現實技術公司Oculus合作,開發了虛擬現實的農場體驗板塊。利用專門的頭盔設備,讀者可以在360°全景視角中身臨其境地走動,并完成各種收集“線索”的小游戲。通過對農場的歷史變遷和現狀的描繪,美國農業社會中人口、科技、家庭結構等方面的變遷躍然屏上。上線當天,報道的點擊率就達到了普通新聞的近15倍。
而美國廣播公司(ABC)日前也推出了一系列虛擬現實報道。在名為《敘利亞之旅》的報道中,用戶可以“親臨”敘利亞,與當地人一起在街道上散步。不少國外媒體正躍躍欲試,研發相關的新聞產品。
業界多樂觀
虛擬現實正在現實中迎來最好的時光。盡管谷歌眼鏡有些“雷聲大雨點小”,但互聯網大鱷并未停下在虛擬現實領域開發的腳步。近日,微軟在其新品發布會上宣布其全息眼鏡的開發者版本將于明年面世;此前,Oculus、索尼、HTC3家公司也計劃在2016年開始銷售其虛擬現實產品;社交網站臉譜創始人扎克伯克曾表示,虛擬現實是手機之后的下一代重要的計算和通訊設備。
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已經為新聞業帶來的巨大影響,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產品會與新聞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虛擬現實元年”即將來到,樂于擁抱新媒體的新聞人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
電影制作人克里斯·米爾克認為,虛擬現實與新聞的結合,取消了中間人的角色,這使得人們對事件有了切身感受,與新聞中的人物形成更深刻的感情聯系。
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娜堡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羅伯特·埃爾南德斯認為,可穿戴技術具有讓用戶身臨其境地“聽故事”的潛能,有可能改變新聞生產和消費的方式。
甘內特集團副總裁米奇·格爾曼設想,未來,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應用到有更多動作的場合,比如戰場新聞報道、體育比賽等。這種類型的新聞報道很有可能在觀眾中激發起熱情,讓新聞消費變得“好玩兒”起來。
普及遇難題
有研究者認為,游戲和虛擬現實與新聞融合最大的意義,在于改變了人們對于獲取新聞方式的既有認知。一方面,利用這些元素能夠讓信息更有效地傳播;另一方面,能使受眾獲得更多的自由度和滿足感。直視新聞中的人物,傾聽他們的故事,主動探索和獲取信息,虛擬現實技術仿佛讓人回到了傳播的“原始形態”。
不過,虛擬現實與新聞融合的局限性顯而易見。目前,對于新聞機構和普通讀者而言,虛擬現實的新聞報道都是一筆不菲的支出。例如,僅《豐收的變化》一篇報道,就耗費了報社3個月的時間和近5萬美元的支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聞報道的范圍,對于時效性較強的新聞而言,目前的虛擬現實技術還遠遠不能滿足新聞對速度的要求。而虛擬現實產品仍處于起步階段,不菲的價格也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
與此同時,將虛擬現實融合新聞報道,并使其游戲化的倫理問題目前也存在爭議。如何在生動和有趣的同時,保留新聞議題的嚴肅性,不至于使新聞繼續墮入娛樂化的“深淵”,仍需要新聞和科技從業者去探索。(記者 劉 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