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這是液晶面板業潛在的威脅。這對于一個參與門檻高、產能集中的行業而言,不可能是少數人知道的秘密。那么,既然大家對此心知肚明,一些企業,尤其是大陸地區的企業為何還要高調擴產呢?
全球液晶面板的競爭規律說復雜,那是一個萬億美元產業的游戲;說簡單也不過是技術、成本和規模的三維競爭。
從技術角度看,全球面板行業面臨兩個問題:第一,相對技術過剩,即新技術超過需求;第二,不同企業之間技術層級差異的世代間隔已經消失。對于第一個問題,一個顯然的案例是高分辨率屏幕早已成熟到4K、8K階段,即便是小尺寸手機屏幕2K技術已經如大白菜遍地開花,但是實際市場占比中,低端產品卻依然占據優勢。對于第二個問題,夏普是最好的例子:08年之前,夏普一直保持有一個世代的完整產業線優勢,他曾經是群創和南京熊貓的技術輸出者;但是目前的夏普卻面臨生存危機。2015年,華為、小米等大陸手機企業更是大舉從夏普減單,轉而采用大陸地區企業的面板屏幕。
所以,液晶面板行業的技術競爭已經從十年前日、韓、臺、陸保持有世代差異,變成了“扁平化”競爭。這是產業技術發展到接近頂點之后必然的結果。
從成本角度看,液晶面板自身屬于高技術、資金密集型行業,自身制造成本差異并不顯著。國際市場上,產品價格更多的受到規格、當地能源,環境和其他產業政策、采購量和上游產業本地化程度、以及下游市場距離等邊際因素影響。綜合考慮,目前日本企業的成本優勢主要是客戶往往是高規格客戶,如蘋果——這個優勢本質其實是高規格產品的出貨規模優勢;日韓臺三地也具有產業成熟早、上游產業本地化程度高的供應鏈優勢;但是,大陸地區企業則具有關稅、能源、產業政策上優勢,具有距離下游市場近的優勢。
不僅韓系、臺系面板廠在大陸建設了生產基地,日系的JDI也開始大手筆在大陸地區投資,這些變化足以說明大陸地區的面板產業發展具有“客戶端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額外價值。考慮到未來中韓自貿區對關稅的影響,日本和臺系企業這方面的壓力還會增大。臨近需求市場這也是本土民族面板企業發展的最大優勢。
而從規模看,三星LGD是全球面板市場的第一陣營,掌握有最強的主動權。群創、友達和京東方則是第二陣營,而且京東方規模還在快速提升之中。華星光電、熊貓、夏普、JDI等則構成了第三梯隊,其中華星光電憑借高速的擴張大有后來居上,引領第三梯隊之勢。在產能規模的比較上,值得一提的一點是,國內企業的產能幾乎都是近5年內努力的成果——或者說,在過去5年中,液晶面板行業的產能增長覺大部分來自民族品牌和大陸地區。這使得大陸成為日韓臺后顯示產業的“第四極”力量。
規模對于液晶面板行業意味著什么呢?這個行業首先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沒有規模就沒有技術開發的資源,也沒有分攤開發成本的空間;這個行業還是資金密集型行業,沒有規模就不會有市場定價權,也會匱乏市場融投資的能力。此外,從采購端看,全球巨頭如手機中的蘋果、TV中的三星、PC中的聯想等在供應商選擇上都有巨大的“供給能力”需求,或者說沒有規模就拿不下需求端的行業頂級客戶。實際上,例如蘋果基于JDI、海信基于群創、創維基于LGD、索尼基于友達等,需求企業和上游供應商之間早已達成較為穩定的客戶群生態,并形成了共同利益和價值——這種客戶群生態主要依賴于供應者的規模實力。同時,本地面板產業規模也直接影響上游廠商的配套意愿,并形成一個關鍵的產品成本差異點。
綜上所述,民族面板行業現在正處于一個技術上逐漸追上領先者、成本上具有比較優勢、規模上高速趕超的階段。而從未來看,規模競爭將是一個主旋律的事情:因為技術有頂點,成本優勢會被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下游制造的轉移,以及外資企業大陸設廠而逐漸稀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