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至26日,由中央電視臺指導、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主辦的2017年北京國際電視技術研討會(ITTC 2017)在北京舉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總工程師王效杰、中央電視臺分黨組成員姜文波等領導以及國內外媒體同行、管理部門、生產企業、研發機構、學術團體的專家、學者和骨干,齊聚一堂進行集中研討與多向交流,共享創新經驗,共謀發展大計。
此次北京國際電視技術研討會聚焦媒體融合這一重大主題和迫切任務,分析、探討、交流和謀劃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與技術策略,為全力實施傳統媒體轉型升級與戰略創新,開創和拓展面向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提供溝通平臺,營造合作機遇。
中科大洋副總裁王杰中做了題為《深度融合下流程再造的實踐與思考》的主題演講。
王杰中副總裁提出,廣電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思路可以概括為:以視音頻內容為核心,貫徹移動優先戰略,建立統分結合的業務架構以及重構音視頻內容生產體系。并以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新華社融媒體生產制作綜合平臺、山東電視臺融媒體內容生產平臺、蘇州電視臺全媒體融合平臺為例,為在場嘉賓介紹了大洋在媒體融合相關項目上所積累的經驗。
王杰中副總裁指出,要想做到媒體深度融合,無論是業務部門、管理部門還是技術部門都應克服以下幾點困難:
1各自為政的兩層皮結構 vs 基于統籌策劃的產品迭代生產
2僵化固定的流程驅動 vs 基于社交模式的并行靈活業務模式
3采編存播,單向發布 vs 策采編發追的閉環業務架構
4島式內容制作體系 vs 平臺+工具+協同的靈活內容生產
5系統互連架構 vs 本地+云的全臺資源管理體系
在產品設計上,王杰中副總裁基于以上5點挑戰,總結出了8個應對措施:
1多渠道并行業務架構模型
如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總編調度中心,很多人都把其核心當做大屏,其實不然,最核心的應該是其統籌策劃與指揮調度,為媒體新聞報道的全渠道覆蓋和全方位傳播進行產品布局。
2協同并行,動態組配
未來的電視內容生產應該是基于社交化的協同工作模式,打造生產過程中的全面移動化,通過去流程化的體系促進媒體移動化的發展。
3全媒體融合資源庫
媒體融合下的移動化,隨時隨地的生產模式,必須要有一個內容平臺作支撐。
4AI智能處理技術
大洋在AI技術上已有所突破,在構建資源平臺時引入AI技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5在線+離線工具集
“云+端”輕重結合的融媒體工具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6快速響應的信源調度
在未來,不管是面向新媒體還是面向電視臺,在IP化和SDI的轉化上應該是混合架構。
7務實的大數據應用
今年3月,大洋與騰訊云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利用大數據對新聞熱點發現、輿情監測分析、傳播效果追蹤評估做出分析和反饋。
8基于微服務容器化的基礎架構平臺
在構建微服務架構時要注重業務的改造、業務的變形和業務的靈活適配。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有序推進。未來,大洋將繼續秉承匠心精神,為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