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彩電行業的銷售成績已經出爐:本土品牌份額下降,洋品牌份額上漲,成為人們討論的核心焦點。但是,一漲一跌背后,真的是“洋”嚼頭再次深入人心了嗎?筆者認為“完全不是”。
洋品牌份額上漲的真相
據奧維云網(AVC)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國內傳統彩電品牌的市場零售份額為69.1%,較去年下降0.3個百分點;互聯網品牌的市場零售份額為12.0%,較去年下降4.0個百分點;外資品牌市場零售份額為18.9%,較去年上升4.3個百分點。
另一家調研機構群智咨詢(Sigmaintell)則指出,傳統本土六大品牌在中國市場遙遙領先,在中國市場占比達到69%, 尤其是創維、海信和TCL,市場占比達到43%,但相較于去年同期,六大品牌的市場占比同比下降了6.7個百分點。同時,2017年上半年,互聯網品牌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中國市場占比為12.0%,較去年同期減少1個百分點。同期,外資品牌份額占比提升了7.7個百分點。
兩大研究機構的數據,都說明2017年上半年外資品牌份額提升不少。差別則在于一個是4.3個百分點,另一個則是7.7個百分點。但是,如果進一步深入外資品牌陣營內部進行研究,又會有新的發現。
據奧維云網(AVC)全渠道推總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夏普的零售量規模為126萬臺,同比增長93.5%,市場占比達5.78%。其中,夏普的增量在上半年2181萬臺總銷量中占據了大約2.99%比例。即外資品牌總計4.3%的增長中,夏普占據了2.99%,高達7成。
無獨有偶,群智咨詢(Sigmaintell)統計,2017年上半年,夏普品牌在中國市場占比達到7.4%,較去年同期增長5.6個百分點,可謂是市場上最大的贏家。
也就是說,上半年所謂外資品牌的份額提升超過7成來自于夏普一個品牌。如果計算上,上半年另一個增長較快的品牌飛利浦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飛利浦品牌在中國市場份額為4.8%,同比增長了1.5個百分點),所謂“外資品牌的成長”92%就已經被瓜分干凈。
所以,可以有如下結論:2017年上半年,國內彩電市場的格局變化,并非簡單的中降、外升。市場變化的核心主要集中于夏普和飛利浦兩個品牌的成長上,其中夏普的增長對外資板塊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夏普強勢回歸,外資陣營的分化
通過以上數據研究,可以發現所謂的外資陣營已經分化:一方面是夏普飛利浦的成長,尤其是夏普液晶翻番性的增長,成為一大亮點。另一方面則是外資品牌集體市場表現的“波瀾不驚”。
這種格局變化,與夏普自身策略的調整緊密先關。2016年夏普被鴻海收購之后,事實上成為臺系品牌。由臺系商業領袖主導的市場策略從此前的“高質高價”,向“性價比”價值回歸。上半年國內彩電市場,夏普是唯一大規模降低產品售價,尤其是超大尺寸產品售價的品牌。
在彩電市場整體面臨上游面板漲價、終端提價的背景下,夏普的降價自然能夠撬動巨大的市場購買預期。實現銷量大幅增長應在預料之中。
相反,年初一些人士所判斷的:“行業漲價潮下,市場向大尺寸化、高端化進一步轉型,并有利于在高端大尺寸布局深厚的外資品牌”的預測并未完全實現。
一方面,2017年上半年,彩電市場高端大尺寸化發展的確明顯。漲價趨勢,使得消費行為更為理性,也沖擊了廉價產品的吸引力。反而使得價格相對穩定的產品(高價產品)成為更多人購買的選擇。2017年上半年中國零售彩電市場分尺寸來看,55英寸的份額增長最快,同比增長7個百分點;65英寸及以上大尺寸市場份額為5.7%,增長了1.7個百分點。分技術類型看,超高清4K市場份額增長14%、曲面增長4%,激光技術增長235%、OLED成長超過100%。
但是,另一方面,高端大尺寸化并未成為大多數外資品牌的鴻利。因為高端大尺寸彩電的技術早已不是外資品牌壟斷得了的。雖然,外資巨頭素有高端大尺寸的產品特點,不過這不會成為其“市場影響力”的一部分。相反,過去十年來外資彩電品牌在國內市場持續弱勢、并走下坡路的慣性依然存在。
即,總結起來上半年國內彩電市場外資品牌的規律無外乎如下兩點。
首先,從夏普的成長看,其“唯一價格下降”者的身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本土品牌和大多數外資品牌價格穩定、甚至上漲的背景下,夏普降價的逆勢策略,產生了“更劃算”的市場效應。且這種市場效應更多來自于夏普產品自己的縱向比較,而非橫向比較。這也是業內一些人士對夏普成長的持續性持保守態度的原因所在。
第二,更多的外資品牌在2017年上半年彩電市場采取了穩健的策略。即沒有格外矚目的市場動作。包括價格上的穩健,也包括產品技術創新上與本土品牌的同質化格局,決定了宏觀市場的壓力,更大程度是均攤在這些品牌身上。在其自身策略缺乏轉折性看點的背景下,消費者對外資品牌的產品認知也保持穩定——即,外資品牌長期低迷的歷史慣性依然高度有效。
對此,筆者認為,不是產品和價格自身決定了“市場”,而是消費者對產品和價格的認識決定了市場。對于洋品牌而言,現在的中國消費市場早已經不再是“唯洋是尊”的時代。
消費認知決定2017年上半年成績
如果扣除夏普和飛利浦兩個比較講究經濟性策略的品牌,上半年洋品牌并未在“高端大尺寸”化的趨勢下,有太多額外成績。這說明,所謂的洋品牌的“高大上”,已經更多的是其“自居價值”,而非消費者的統一認識。
為什么消費者的認知會有新的變化呢?
第一, 消費者的視野出現了新變化。這一方面是出國熱的帶動,使得消費者對海外產品市場更為熟悉;另一方面,海淘市場的增長,使得即便不出國的消費者也在大量接觸洋產品。海淘市場的規模,過去五年增長了一個數量級,帶起了一股嶄新的消費趨勢。
由以上兩個方面,中國消費者更多的了解到中國市場、中國品牌產品和外資產品比較的一些優劣,以及同是外資品牌產品國內外市場政策的差異。其中,最核心的三個觀點是:1.中國品牌技術并不差。2.中國制造已經行銷全球,外資品牌也難免是中國原裝。3.有些外資產品,同類同檔次的存在對中國市場價格、服務和細節配置的差異。
第二, 消費者的知識能力水平出現了新變化。從彩電市場消費規律看,無論是一二十年前的迷信外資,還是現在的不在迷信外資,本質都是理性消費。這是因為,彩電始終是居家大件,有著居家決策、家庭民主決策、購買決策期長等特點。只不過,一二十年前,消費者對產品認知更為淺顯,其將品牌價值視為主要評判依據,進而出現了“洋品牌優勢”的規律。
但是,隨著國內教育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科技產品的理解能力提高了;隨著手機、PC等更多科技產品的普及,高科技的神秘感降低了、消費者的體驗性評判能力增加了;互聯網資訊的發展和電商渠道的成熟,給予了消費產品市場更多的信息平等權利,消費者深度認知產品的渠道拓寬了。在這三種變化的支撐下,消費者的購買依據,從品牌為尊,向科技理解、現場體驗為王轉變。
在消費者以體驗效果和自我的科技理解為基礎的理性消費面前,外資品牌的“洋”外衣不在光鮮。尤其是對于同質化的產品,價格水平和本土服務優勢成為更重要的價值點。
第三, 彩電市場消費認知的巨大變化是有著深刻時代背景的。從狹義角度看,本土顯示上下游產業逐步實現了升級換代,已經不再是那個一二十年前處處受制于人的“小腳媳婦”。基礎技術、基礎制造、基礎研發的進步,讓彩電市場外資技術優勢成為泡影。同質化的產品和差異化的產品,消費者選擇的規律自然不同。
從廣義的角度看,本土的文化自信恰處于一個高度發展的過程之中。這與中國宏觀建設的巨大成就密不可分。也與中國消費者更多走出國門,不斷增長的世界認知密不可分。于這樣的宏觀風氣之下,本土品牌和洋品牌之間的文化價值鴻溝自然越來越小。甚至出現了在手機產品上,本土品牌全面掌握行業話語權的格局。彩電市場也極有可能成為另一個“手機產業”。
綜上所述,消費者對不同品牌和產品認知的變化,是一個既有細節又有宏觀敘事、即有關個體行為,也不能脫離集體歷史過程的變化。適應這種變化,就是彩電行業需要做的“內在革新”。
外資品牌如何適應新格局
對于2017年上半年彩電市場,如果沒有夏普、飛利浦這樣敢于便宜的品牌,也沒有大多數產品的集體漲價,市場的份額會如何呢?
也許讀者會批評筆者,“這是架空歷史”的假設,毫無意義:但是,2017年6月以來,液晶面板已經進入價格下降周期,也就是說,彩電業的集體漲價已經終結,下半年晚些時候,很可能到來的是“集體降價”。同時,夏普上半年價格調整力度空前,大大的消耗了其歷史上高定價形成的“同品差價”空間,未來其價格策略與整體市場差異化的力度只能逐漸減弱。——這樣的趨勢,基本就是筆者上文的“假設成真”。
事實上,過去十年國內彩電的發展歷史,基本就是本土品牌不斷創新,走向強勢,甚至走向國際市場的歷史。2017年上半年的格局變化,更像是一個很小的插曲,而非產業常態。
對于國內市場而言,外資彩電品牌則持續面臨傳統本土巨頭、新興互聯網玩家的混合雙打。其市場地位趨勢,并不會隨著上半年的短期逆襲,而得到根本方向的逆轉。
在這樣的產業研判之下,外資品牌如何適應國內彩電市場的新格局,尤其是消費者認知的變化、消費者的新口味,將是一個巨大挑戰。對于這個挑戰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無外乎“本土化、全球化”兩個手段。
本土化是指,外資品牌不應繼續高高在上,而應該和消費者拉近距離。如果外資品牌不這么做,那么在本土品牌通過互聯網化,不斷深化用戶體驗和服務的背景下,外資品牌和消費者的相對距離就是越來越遠。
全球化是指,過去那些有區隔的市場策略。特別是中國市場“價高配置低”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甚至會讓很多消費者“心生厭惡”。第一時間將最好的技術、產品 ,以公平化的價格呈現給中國市場,將是唯一的選擇。且需記住互聯網時代、電商規律下,全球市場已經是“平”的。
總之,2017年上半年所謂外資的逆襲,更多的是一個小插曲,且這個插曲的主角其實只有夏普一個。對于外資品牌而言,國內市場規律并未發生有利于他們的長期改變,反而消費認知的一系列變化,正在為外資品牌的市場拓展設置更大的障礙。外資品牌在國內彩電市場必須做出深刻的自我變革,真正深入本土市場規律之中,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運。切不可,以2017年上半年的成績而“傲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