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認為,過度暴露于藍光與許多健康問題相關聯,如癌癥、糖尿病、心臟病、肥胖和失眠。尤其是兒童,其視網膜非常容易受到藍光的危害。
作為其《對抗LED和白光危害》研究的一部分,臺灣國立清華大學(簡稱“清大”)一支由J.H.Jou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長期以來倡導燭光OLED照明。2015年,研究人員曾發出呼吁,要求消費者了解LED的危害,各國政府應當制定新的規則,強制基于光的產品必須明示其光譜。
然而,問題還不僅僅局限于照明。我們絕大多數人每天面對的電視機、電腦顯示器、筆記本電腦,甚至智能手機,都存在此類問題。早在2014年,LG Display就宣稱液晶電視的藍光比OLED電視高出3.1倍;2015年,三星顯示展示了一款“更健康”的Bio-Blue OLED顯示屏,藍光輻射僅6%(常規智能手機OLED和66英寸LCD通常為32%)。
那么,智能手機藍光輻射究竟有什么風險?清大研究小組開發了自己的專利方法來量化光在夜間對產生褪黑素的威脅——這是藍光的主要危害之一。這些測試可以在任何顯示器上進行,包括電視機和智能手機。
根據Jou教授的說法,如果OLED和LCD發出相同的色溫,基本上應該沒有什么區別。 然而,他們最近進行了一項測試,比較了兩款智能手機——配備液晶顯示屏的iPhone 7和配備6.5英寸AMOLED顯示屏的最新款iPhone XS Max。
研究人員比較了兩個指標。第一個是最大允許曝光(Maximum Permissible Exposure,簡稱MPE)。這是視網膜在暴露于屏幕后到發炎之前的時間量度。測試基于100 lx的光輸出。iPhone 7的MPE為288秒,而iPhone XS Max的MPE為346秒,這就意味著OLED比LCD更加安全。
第二個指標是褪黑激素抑制敏感性(Melatonin Suppression Sensitivity,簡稱MSS)。這是一個相對測量值,用于揭示與純藍光抑制相比的百分比,100%的MSS類似于觀察純藍光。又一次,OLED表現更好——iPhone 7液晶屏的MSS為24.6%,而iPhone XS Max AMOLED屏的MSS為20.1%。
基本上,該測試量化了OLED顯示器的色溫低于iPhone 7上的液晶屏色溫這一事實。對于用戶而言,圖像本身看起來非常相似,但OLED發出的藍光更少。
這是一個有趣的結果。液晶顯示器可能也可以校準到更低的色溫,但也可能是OLED獨特的性質使其能夠在更低、更安全的色溫下呈現相同的圖像品質。所以現在我們有了選擇OLED顯示器的另一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