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以來,關于液晶面板和顯示市場低迷的報道紛紛蕓蕓。但是,在行業整體形勢不佳之下,代表行業發展方向的大尺寸顯示產品卻“屢屢站上新高點”。
銷量、供給都進入質變的“大尺寸”液晶
2018年上半年,國內彩電銷量小幅增長3.6%。但是,65英寸及其以上大尺寸電視幾乎實現銷量翻番,市場占比從去年底的5%,發展到接近10%。——即,如果扣除65英寸以上大尺寸電視的熱銷,上半年彩電市場的數據必然會“負增長”。
下半年彩電市場第一個重要節點,十一黃金周促銷期,彩電三周累計零售量僅有360萬臺,同比下降8.4%,零售額121億元,同比下降22.1%,雙雙創下歷史新低。但是,65英寸及其以上產品,不僅銷量不降,反而持續爆發。京東大數據顯示,十一促銷季65英寸電視銷量同期增長152%,75英寸電視銷量同期增長超9倍。蘇寧易購數據顯示:這個國慶黃金周, 70寸及以上的電視銷量同比增長達517%。
顯然,“得大得天下”已經是2018年彩電行業的基本規律。無論總規模如何波動,大尺寸都是那個最大贏家。
而從上游制造產業鏈看,京東方合肥10.5代線已實現1期2期滿產,第3期有望年底滿產,其中65吋和75吋超大尺寸面板出貨量有望在年底沖擊全球第一。同時,TCL集團在接受投資者調研的時候表示,深圳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t6項目預計將于今年四季度點亮投產。這樣2019年,中國將擁有全球僅有的全部兩條10.5/11代線,供給大尺寸液晶面板。
這些大尺寸面板生產線的建設,將促使全球65英寸及其以上面板的供給從2016年不到600萬、2017年的1200萬,迅速增長,在2018年超過2200萬、2019年超過3000萬。而且主要增量產能均來自我國大陸地區:這不僅是針對大尺寸市場的“第一”,這也意味著本土面板和彩電供應鏈渴望掌握這一“未來增長點”的“定價權”。
“長期沒有產品定價權,這是我國面板和彩電業的一大心病。”業內專家表示。而沒有產品定價權核心就表現在“代表行業趨勢的先進產品供給只是跟隨別人的步伐”。現在,10.5/11代液晶面板線,以及此基礎之上的大尺寸面板供給能力的成長,則渴望改變這一點!
大尺寸液晶正在驅動新的“需求增長點”
液晶顯示大尺寸產品的成長,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不僅是國際供應鏈版圖、彩電大行業這種宏觀的事情,也包括那些細小的應用市場。
例如,2018年上半年,會議室顯示市場,互動平板銷量達到9萬臺——總規模真的不大,但是增幅卻是巨大的:超越去年全年市場規模,更是達到去年上半年市場規模的近4倍。這促使諸多顯示企業,例如鴻合、東方中原、明基、奧圖碼、索尼等加強了相應商用產品線的規劃、建設和供給。
“傳統的顯示市場,無疑是以消費產品、消費電子應用,手機、電視為主體的,但是大尺寸平板產品很可能‘商用、家用各占一半’。”業內專家指出,商用顯示多數屬于公共空間顯示。而巨大的場景空間,天然的需要顯示設備具有大尺寸。這就是為何會議室平板市場只有等到大尺寸液晶大規模供給時,才能爆發的原因所在。
“更大的顯示畫面,以及8K技術的發展,會為液晶和OLED平板顯示的未來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價值可能。”基于這樣的市場預期,行業內大型企業,包括彩電巨頭,如TCL、顯示器巨頭如AOC等從未如此大力度的布局過商顯市場。——這是市場需求所在、技術變革劍鋒所指,也是企業利益根基。TCL集團稱,“華星光電積極布局商用顯示、筆記本電腦和車載顯示等新業務領 域的產品開發,拓展高附加值的細分市場,提升盈利水平。”
商顯大尺寸市場,不僅會具有一般大尺寸顯示產品的“高價位”,獨特的行業需求還會帶來包括,維護、運營、功能軟件、特殊傳感器集成、安裝和方案設計等附加價值。爭奪這一市場理應是很多行業巨頭從面板到終端產品的“全線布局”。
行業專家表示,國內已經開工的10.5/11代線包括京東方兩條、華星光電兩條、群創一條,這將使得從2018-2021年每年至少一條10.5/11代線投產,投產規模至少相當于年切割65英寸面板800-1200萬片。而產品形態則包括43英寸、 65英寸、75英寸等液晶超大尺寸新型顯示面板;70英寸(21:9)、8K超高清顯示屏及AMOLED顯示屏等技術差異化產品。這些上游供給足可以保證下游商顯和彩電市場的各種應用創新。
整體上,以中國面板企業為主投資的大尺寸面板線,和國內家用、商用需求向大尺寸市場升級的趨勢,已經形成改變全球顯示產業版圖的力量。在大尺寸產品的引領下中國制造很渴望在顯示產品端首次站在世界舞臺的最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