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電子時報網站8月6日引述行業消息人士稱,富士康將美國液晶面板項目從10.5代線調整為6代線!鳛槿虼I教父郭臺銘最榮耀時刻(美國工廠開工特朗普總統剛剛親自站臺)的項目,“說萎縮就萎縮”,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但是新聞報道又言之鑿鑿,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富士康美國項目已經“一波三折”
美國特朗普總統上臺后提出了“振興美國制造業”的計劃。而富士康的面板工廠則是這個計劃中“首屈一指”的大型項目。這個項目將填補美國沒有現代半導體顯示產業的空白,同時該項目也將為智能時代美國軍事裝備的“顯示需求”做“安全配套”。
從以上這些信息看,富士康美國項目還是蠻重要得。而且,富士康最初的承諾是100億美元,包括全球最先進的10.5代線液晶面板、后段模組和整機代工在內的“最長”完整產業鏈。該項目2017年首次提出時,可為豪氣沖天。甚至國內輿論都開始擔心“中國大陸正在崛起的面板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了”。
但是,2018年,等到項目開工的時候,實際情況卻有所變化——首先開工的不是“投資最大、技術最高”的液晶面板,而是后段模組和整機項目。然后,又有臺灣省媒體報道,此前10.5代線的規劃,投資太過巨大,不得不調整為6代線產品。對于液晶面板行業,世代線就是技術含量和規模的代名詞,從這個發展規律的認識而言,這意味著投資額會縮水三分之二。
加上此前美國美國威斯康星州政府和議會因為該項目巨大的“土地和財稅”等優惠政策而發生的“爭吵和質疑”。郭臺銘美國造面板的計劃已經“一波三折”。
美國項目真的能換作6代液晶線嗎
臺灣媒體給出的富士康美國項目從10.5代線變更為6代線的理由有三個:第一是投資巨大、第二是市場需求、第三是全球面板業形勢的變化。——不過這幾點未必全部站得住腳。
首先,的確富士康在中國廣州已經建設第一條10.5代面板線。這會影響這家企業對下一條等量規模生產線的投資能力。從國內市場看,京東方和華星光電都建設了這類“最高等級”的面板線,而且一建設就是兩條。10.5/11代線作為中國顯示界追趕和超越國際巨頭的里程碑項目,吸引了包括國家基金、省和地市基金、國開行、商業銀行等資本的注意力和投資。
對比而言,富士康美國項目,目前美國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是“減稅性”的。雖然支持的力度很大,但卻是“細水長流”,不足以解決一次性投入成本過高的問題。美國地方政府協調銀團貸款的能力也更弱一些。這顯然應證了“省錢說”。
第二,媒體報道指出,6代線將讓富士康向更多行業提供屏幕,比如車用屏幕、移動設備或是醫療設備,多元發貨渠道也將讓投資風險最小化。尤其指出,很可能會實現向“美國本土制造的蘋果手機的供貨”。這些評論初看有道理,但是卻忽略以下問題:1.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大尺寸彩電消費國之一,10.5代線的大尺寸產能和美國市場也很匹配;2.10.5代線也可以切割小尺寸屏幕——液晶面板線,往往是低世代線無法切割大尺寸產品,但是高世代線切割中小尺寸產品并沒有技術問題,且生產效率更高。顯然,更換世代線的市場需求說不能成立。
第三,包括富士康廣州10.5代線,以及其他競爭對手,例如華星光電、京東方、LG等的高世代線計劃加劇了全球大尺寸市場的競爭,“有可能導致液晶面板的價格和利潤下降”,令短期之內的投資回報前景不佳。這倒是市場實情。從2017年中到2018年中,液晶面板價格下降頗大,尤其是此前價格高起的65英寸產品,市場價格幾乎下降了4成。美國項目作為一條尚未開工的10.5代線,面對前面已經開工或者投產的5條線,“后發劣勢”明顯。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富士康美國項目更換成6代線,通過縮小大部分投資,并壓縮大部分產能,用市場10年前就高度普及的世代線技術,的確是“投資——收益”曲線最佳的“風控”選擇。不過,這一選擇與市場需求無關:甚至恰恰違背市場需求的發展趨勢。
比如,媒體一直認為富士康傾向于在美國本土制造一些蘋果手機,這樣可以避免貿易戰的干擾。6代液晶面板線干好可以為其配套。但是,2017年開始,蘋果手機的屏幕采購已經轉向OLED面板。一條新的6代線(規劃中,開工時間未定)建成時,是不是蘋果還在用液晶面板都是“未知數”。
從全球投資趨勢看,目前新的6代線均是OLED面板生產線。6代液晶面板線,隨著彩電產品的尺寸大型化,和10.5/11代線的投產壓力,已經進入“去產能”階段。此前,韓國三星甚至關閉了7代線工廠,為OLED產品讓路。建設6代液晶線就是“建設落后產能”。這樣的背景下,富士康真有心在美國建設6代液晶面板線的概率幾乎是零。
富士康玩“傳聞”的把戲,目的究竟是什么
富士康和郭臺銘不是“大善人”,不會為了特朗普的“美國再次偉大”就不顧經濟效益,去幫助美國振興制造業。所以,對于一系列“傳聞”的分析和處理,必須從“利益”二字出發。
一方面,美國項目的提出和落地,都有強烈的本屆美國政府的“政治壓力”色彩。富士康美國面板項目,可謂之遠離該產業的制造中心、需求中心和配套產業鏈中心,而另起爐灶。這樣的項目要想成功,必然需要額外的“讓利”。例如美國威斯康星州已經做出30億美元收稅優惠的承諾。
但是,在液晶面板行業行情瞬息萬變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我國大陸地區面板制造商紛紛追加第二條10.5代線和新的6代OLED線的壓力下,此前達成的優惠政策,未必滿足富士康“成本效益計量”的最新結果;蛘哒f,所謂面板線世代規劃的調整,不排除是一種討價還價的手段。
另一方面,面對10.5代線洶涌而來——10年前,夏普建設10代線的時候,沒有一家廠商“跟莊下注”;但是今天全球在三年內密集開工5條10.5/11代線,且還有三條以上在規劃——產能過剩的憂慮早已爆表。且華星光電已經明確提出第一條10.5/11代線將驗證大尺寸印刷OLED工藝,第二條10.5/11代線則會實現量產。
在這樣的背景下,時間節點更晚的美國項目“確立技術領先”就成為盈利的支持點。比如,是不是直接上大尺寸OLED項目;或者傳說要替換而來的會是6代的OLED項目。這兩種選擇都符合“先進性”的競爭理念,但是單位產能上的投資和技術風險也更高——也需要當地政府給予更大的真金白銀的支持。
此外,從富士康-鴻海-群創-夏普系的面板體系看,在OLED產品已經風生水起的今天,其OLED新技術的布局早已落到“第二梯隊”,這與其作為全球產能最大的面板企業集團之一的地位并不相稱。富士康等至少需要投資一條6代OLED線,不久的將來也需要在大尺寸OLED上進行布局。這些搶占未來的投資是不能省略的。后者加劇了富士康系在美國項目上的資本瓶頸和規劃難度。
所以,筆者認為,這次媒體消息富士康美國威斯康星州項目10.5代線改6代線是半真半假:其一,這是一種進一步和美國威斯康星州討價還價的手段;其二,富士康系也在認證考慮液晶大尺寸、OLED等技術和產品市場變化下,自己到底該在美國建設什么產品線。
從利益的角度看,富士康美國項目至少應該具有以下特點才能盈利:1.或者其最終產品成本低于,至少是不顯著高于日韓、我國臺灣和大陸地區的同類產品美國到岸成本;2.或者在技術等級上,美國項目抓住稀缺市場,雖然不具有成本優勢,但是因為市場端的稀缺性,亦不愁銷售;3.或者,美國項目產能非常有限,在供給了軍用等特殊客戶之后,產能剩余很少。
顯然,建設10.5代液晶線不符合以上三條中的任何一條;建設10.5代OLED線雖然符合第二條,但是投資和技術風險太大;建設一條產量不大的6代OLED或者液晶線,都可能滿足第三條條件。當然,這是筆者一家之言的猜測,如果最終事實是其中之一,也“純屬雷同”。至于現在傳出的各種傳聞的目的,唯有富士康自己才知道真相,或者這本就是同一個項目計劃中的不同選項,毫無陰謀和陽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