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季,在新冠肺炎NCP的影響下,國內線下消費市場“幾乎凍結”:電影院線大年初一的票房從2019年14個億,跌倒了2020年181萬——就這樣,網友還在“吵吵”,“誰這么心大,給防疫添麻煩”!
但是,在另一個市場,“宅”經濟卻在發酵:勾正數據報告顯示,春節期間智能電視日均日活規模達1.14億臺,日活率達52%,日均電視觀看時長達6.33小時,超半數用戶開機時長超過7小時。——去年春節這個數據則是5.24小時。央視綜合和新聞頻道,開機時長甚至實現翻番。
面對這種消費結構的“瞬間”改變,居家大屏顯示市場也在迅速行動。二月以來產品促銷力度,顯著高于2019年春節后期,網友活躍度也顯著高于2019年同期。行業分析認為,在春節期間“消費下降”的大背景下,2月份、特別是中下旬,居家大屏影院更可能迎來一個“增量點”。
大屏增量,差異化娛樂的“排頭兵”
在家怎么樣看出一點‘不一樣’的電視呢?”這個春節《囧媽》線上免費播,字節跳動豪擲 6.3億免費請全國人民看《囧媽》,上線 3天播放量超過 6億,總觀看人次 1.8億——雖然影片的豆瓣評分只有 5.9。
有人說這是徐崢出了一招“奇襲威虎山”,也有人說這是“拉開了網絡大電影的新時代大幕”,更有人說這是“動了院線市場高質量內容壟斷的護城墻”——不過,這些分析都忽視了,這一5.9評分與1.8億人次之間差距代表的“居家內容消費的潛在市場價值”。
數據對比的落差感,是居家內容消費“渴望與不滿”的現狀。這也被行業專家認為是過去十年,家用投影機這類百英寸大屏能夠“從一年十幾萬,發展到一年三四百萬臺”的關鍵。
即,消費者的“宅”經濟,需要“高質量”的內容,也需要“高質量的設備”:2020年春季的“宅經濟”中,《囧媽》的成績單代表內容期待;這段時間家用投影、智能投影、激光電視和大尺寸電視產品熱度的上升,代表了“硬件質量的風向”——大內容、大屏幕,已經成為家庭娛樂差異化的“排頭兵”。
物流打通,2月中下旬“大屏”復蘇
截止2月15日,國內快遞行業復工率基本達到60%。快遞物流的打通,為“大屏硬件”的市場重新活躍創造了基礎條件。
行業專家指出,疫情期間彩電等產品消費下降,大多數是由于“物流”斷鏈造成的。沒有辦法及時送達的貨物,即便有電商消費渠道,也“無法產生業績”。所以,無論是從全國的防疫角度看、還是從復工復產角度看、或者從居民消費需求看,“打通交通”都是2月份以來的全社會重點工作。
隨著2月中旬開始疫情湖北外日確診人數指標,和存量疑似指標進入下降通道,物流產業的打通已經具有充分條件。而物流快遞業務的恢復,正在促進一輪線上消費、尤其是節日期間,宅經濟中“亮點”產品的“反彈性行情”。智能投影機和激光電視產品,必然會從中受益。二月中下旬,該類居家大屏市場恢復增長,甚至報復性反彈可期。
應對行情變化,2月中旬以來,激光電視和智能投影產品也紛紛加強了線上促銷力度。其中,700流明級別0.47英寸光閥產品跌破3000元價位、1200流明級別0.47英寸光閥產品跌破3500元價位,峰米激光電視WEMAX ONE滿減和優惠券疊加后,更是達到了8999元的超低價位……家用大屏產品紛紛抓住“反彈行情”為消費者送上“宅”神器。
內容+屏幕”的迭代成長是長期邏輯
家用電視等娛樂‘大屏小屏’的邏輯,不僅是硬件技術的發展問題,也是內容產業的發展問題。”對于宅經濟下,家用大屏的熱度升級,行業專家指出,內容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正在成為“大屏下沉”的加速器。
高清和超高清概念與5G+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大屏”新機會:即高質量內容在小屏幕上難以體現效果差異。70英寸以上的家用大屏幕的市場容量,正在從10年前的10萬臺,向未來1000萬,乃至2000萬臺的規模成長。這在彩電行業量價齊跌的背景下,創造了一個“結構性機會”。甚至,有專家認為,按照顯示面積算,家庭顯示產業正處于“歷史增速”的最高峰。
研究數據認為,到 2022年,我國超高清視頻產業總體規模有望超 4萬億元。就目前市場而言,截至 2019年 5月,僅僅中國電信 IPTV用戶就已經超過 1.3億,4K用戶超過 8000萬……內容創作、內容傳輸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必然推動終端設備也進入“更大、更清晰”的產業發展新階段。
2018-2019年,兩年時間國內65英寸及其以上電視機銷量增長了近2倍。超大尺寸電視從“稀有產品”,變成了主流貨架選擇。這兩年內,智能投影機市場從年度百萬臺,增加到360萬臺、激光電視市場從不足7萬臺,成長到20萬臺……高檔VR頭盔和眼鏡,也從規模幾乎可以忽略向100萬臺市場前進。“高質量家用視聽設備的成長”規律是非常明確的。這不僅僅是2020年2月份中下旬的“疫情”反彈行情,而是“長期市場規律”。
從“必須品”到“情懷品”,新生代消費邏輯變遷
面對2月中旬開始的“大屏”升溫格局,一個“獨特”的行情結構必須被提及:那就是90+已經主導“家用大屏娛樂”潮流。
有信息表明,越是年齡大一些的消費者,雖然他們的經濟能力更強,但是卻更傾向選擇“夠用”的產品,而不是追求大屏體驗。反觀,一些年輕的消費者、新興一代消費者,不購買電視機的比例很高;購買大尺寸電視機的比例也更高:這說明新時代的消費者“大屏彩電”消費邏輯已經“升級”。
即,傳統彩電作為客廳門面是“必備品”,但是新興大屏應用作為90+的文化消費單元,卻是“情懷產品”——沒有這個情懷,干脆可以不要彩電;有電影、大屏情懷,就要“看就看爽的”。這一格局與電影院消費群的格局“基本一致”。越來越多的90后成為彩電和家用娛樂產品“消費升級”的決定性購買者,大大改變了相關產品的“傳統的性價比優先”消費觀。
50/60后消費者,最認可產品便宜;70后消費者已經開始追求價格低的同時要品質可靠;80后是‘科技一代’,具有很強的技術偏好性;90后則是新興一代,他們的消費更具有主見、更關注文化層面的內涵——不再是簡單的價格、品質、或者技術領先就能贏得90后的青睞。”而大屏幕消費產品,尤其是智能投影、激光電視,恰體現出一種“文化”價值選擇,這是這類產品90后消費者占比更高的原因。
綜上所述,疫情之下的大屏市場不是“全面凄涼”,反而在消費升級和新世代消費觀下,在2月份拉出“獨特行情”。這體現了大屏娛樂消費的“市場可持續性”,在疫情冰封居家彩電市場的背景下,是一縷難得的陽光,更在極端的市場環境下,為廠商們指明了“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