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展覽館劇場(以下簡稱“北展劇場”)隸屬于北京展覽館,始建于1954年,是北京重要的演出場所之一。由于受到疫情影響,北展劇場暫停營業近5個月,接下來恢復開業看來也“遙遙無期”。而這也是國內不少演出劇場的現實狀態,并不禁讓業內開始思考,在這段止步的日子里,演出劇場應該做些什么讓自己保持生命力?在線下按下暫停鍵的時刻,大大小小的演出劇場又該如何利用線上的形式“再出發”呢?
一個大容量的多功能劇場
作為北京客容量最大的專業演出劇場,北展劇場的觀演大廳直徑達到62米,且據北展劇場官方網站,最初北展劇場是一個露天劇場,后加頂改建成室內劇場,共設有43排2763個座位。舞臺面積達400余平方米,臺口寬17.7米,高10米,后臺共有6間演員化妝間,可供200余人同時化妝使用。劇場樂池總面積80平方米,可容納70余人的樂隊,具有符合聲學要求、美觀實用及延伸舞臺表演區的功能。觀演大廳為圓形的場地,帶有木制墻面的吸音裝置,這為劇場提供了天然聲場效果,更突出遼闊、氣派的感覺。
“整個劇場呈圓形布局,容納人數很多,給人恢弘大氣的觀感。之前帶全家一起去北展劇場看了一場東方紅的紅色經典,場館的聲音、舞臺效果都營造得非常震撼,給全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樂劇愛好者方女士如是說。
正因為北展劇場空間容量大,其中的演出形式具有“多功能”的特點。公開資料顯示,劇場初建時,蘇聯各個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合唱團常在這里演出。如俄羅斯古典模范芭蕾舞團、俄羅斯亞歷山大·紅旗歌舞團、俄羅斯國立小白樺歌舞團、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德國巴登巴登愛樂交響樂團、日本松山芭蕾舞團、丹麥皇家芭蕾舞團、中央芭蕾舞團等。除此之外,北展劇場還舉辦歌劇、舞劇、演唱會、相聲及會議活動等等。
暫無恢復演出時間表
受到疫情影響,劇場目前仍處于暫停營業狀態。北展劇場的工作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劇場在大約大年初三、初四的時候暫停營業,演出活動全部取消,目前尚未接到恢復營業的通知,線上和線下均沒有任何演出。
今年5月,國務院曾發布文件稱,按照相關技術指南,在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采取預約、限流等方式,開放影劇院等密閉式娛樂休閑場所,可舉辦各類必要的會議、會展活動等。隨后,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管理司印發了《劇院等演出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并提出低風險地區可舉辦營業性演出活動;中、高風險地區,暫緩舉辦營業性演出活動;觀眾進入演出場所必須佩戴口罩,測量體溫,出示健康碼等相關要求。但現階段隨著新確診病例的出現,劇院等演出場所的恢復日期再次延期。
疫情期間北京的其他劇場,如首都劇場、保利劇院及中國木偶劇院等,都把表演放到“云端”,在線上與觀眾見面。但北展劇場目前尚未推出線上演出形式。
愛好相聲的張女士表示,每年到北展劇場看德云社相聲專場已經成為習慣了,今年估計沒有辦法到現場聽郭德綱的相聲了,但是希望劇場能安排線上的相聲專場,彌補缺憾。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表示,一場演出,到現場的觀眾若能實現幾千、幾萬人就已經處于較高點,但是在網絡上能夠吸引更廣大的受眾觀看,極其廣泛地發揮演出最大效益,因為網上有更大、更寬、更豐富的承載量和影響力。
探索線上演出營利方式
目前劇場無法正常營業,線上演出形式是當下劇場維持活力的重要方式。金元浦認為,雖然等疫情結束后,人們還是會恢復線下的觀演方式,但必須知道,線上發展是大體方向,這種情況反過來對線上演出提出高要求,比如,目前直接把演出搬到線上的形式不夠好,既沒有爆點,也沒有如短視頻形式般運用好網絡科技手段。在線上呈現演出,要求掌握更高科技的網絡呈現手段,如3D、AR、VR等,從各種方位對演出有更加新穎的觀感。這不僅與科技聯系到一起,也對演出形式的創意提出高要求。
與此同時,雖然很多劇場當下采取線上演出形式,但是不同于線下演出,線上向觀眾售票成為問題。對此,金元浦認為,云服務的線上演出形式雖然容易吸引觀眾,維持劇場在特殊時期的生命力,但是劇場在獲得收益上面臨問題,大部分線上演出屬于公共文化服務,雖然可以增強傳播效果,對社會大有裨益,但是想要進行更具市場化行為的演出,就需要探索如網上收費模式等的未來發展方式,讓觀眾付費觀看。這就需要劇場方面制作優質內容,打造爆款模式。雖然線上方式更自由,但涉及投入問題,需要考慮資金支持、創意水平、技術層次能否達到,不要拘泥于線下只能到現場觀看演出,線上的時間空間都是無限展示的,不一定受2小時劇場演出的束縛,要進行突破,做新樣態、新模式展示。
等疫情結束后,人們還是會傾向于到現場觀看演出,北展劇場如何“再出發”?對此金元浦強調,“即使疫情結束后恢復線下演出形式,劇場方面也需要考慮科技與場館結合的方式,如體驗式環境與景觀模式,可考慮5D影視館、3D觀影形態,對劇場來說創意設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