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彩電顯示技術會是OLED嗎?也許,5年前LG大力宣傳OLED產品的時候,這一問題并無懸念。但是,2020年面臨micro LED的挑戰,OLED彩電、乃至于在更多領域OLED的前景正在面臨變數!
巨頭們正在重新“整理思路”
三星顯示器公司在2019年10月份宣布,將投入108.5億美元,研發QD-OLED屏幕及建設生產線,并在2021年三季度量產——這將是即LG之后,另一家大型面板企業涉足大型OLED顯示面板。很長一段時間,這一投資被認為是OLED未來霸主地位已經確立的標志。
但是,2020年9月,據韓國媒體報道,三星電子和三星顯示器之間出現了分歧,三星電子在猶豫是否采用QD-OLED屏幕。同時,媒體報道,三星電子可能在明年推出采用“microLED+QD濾光膜”的新體制面板技術的彩電產品。更甚者,媒體報道,TCL將在2021年的德國IFA展(9月)首發QD-OLED——如果TCL搶得三星顯示QD-OLED面板頭籌,更說明三星電子自身對該技術未來的“不確定性”態度。
此外,OLED電視最早的量產者,也是目前唯一大尺寸OLED面板的供給者LG,也在布局新的micro LED技術產品:LG于9月10日推出了一款大尺寸電視 LG MAGNIT,采用了 Micro LED屏幕和該公司專有的 Black Coating顯示技術。
日本媒體新聞亦報道,作為現代半導體顯示產業的先頭兵,液晶之父夏普,在400億日圓收購Japan Display Inc(JDI)白山工廠的土地、廠房及附屬設備后,將把這些資產用于“投資Micro LED等次世代面板”。夏普旗下子公司「夏普福山半導體(Sharp Fukuyama Semiconductor)」已試作出0.38吋、像素密度1,053ppi全彩及0.13吋、3,000ppi高精細藍色單色Micro LED面板產品,可用于VR產品。這些研發項目,與蘋果2014年收購的Micro LED技術企業的“目標市場類似”。而已經停產一年多的JDI白山工廠,此前最大的客戶就是蘋果。
國內產業界,康佳Micro LED第一期項目已經完工、TCL在廈門建立了Micro LED研發中心、國內最早涉足OLED的面板企業,維信諾在成都投資了Micro LED項目……LED外延、封裝和傳統LED大屏產業鏈的Micro LED投資更不勝枚舉。
如果說,5年前本土彩電企業最熱衷的投資項目是OLED,7條6代OLED線近四千億資金的投資規模,全球罕見;那么現在,新的項目無疑都圍繞Micro LED在進行——雖然礙于Micro LED尚未真正形成普及性的成熟技術,其投資規模還沒有顯著放大,但是數百億的規劃、數十家參與企業,依然讓其成為‘先進顯示’技術的最大贏家。”
行業人士表示,2020年,次世代顯示選擇的風向正在“劇烈變化”。Micro LED與OLED的爭霸戰,天平首次大規模向Micro LED技術傾斜。
變卦”背后,三星擔憂在哪里
QD-OLED、QD-Micro LED,三星兩者都投入了,這已經是事實。二者在QD濾光膜上的技術也著實通用,在高電子遷移率的TFT玻璃基板技術上也高度相同:差別僅在于藍光組件是什么、用什么技術集成、效果怎么樣等三個問題。
據韓國媒體報道,在QD-OLED產品上,經過測試發現,采用QD-OLED屏幕的電視并未在亮度上達到三星電子的預期,還會出現嚴重的燒屏問題。從發光效率看,有機物的OLED和無機物的LED比較,后者肯定效率高、亮度高、壽命長、工況更為穩定。這也許并不是說OLED不好,只是LED會更好。
所以,三星電子可能更青睞于2021年推出QD-Micro LED產品,而非QD-OLED。此前,三星已經推出THE WALL Micro LED巨幕顯示產品,在Micro LED材料的巨量轉移工藝上有較多積累。同時,QD-OLED的QD量子點彩色轉換和慮光系統,也可以用于純藍色Micro LED材料巨量轉移面板的“彩色化”——即,選擇QD-Micro LED可能并不意味著技術成熟度不如QD-OLED。
同時,Micro LED技術的難點在于巨量轉移,但是如果僅僅采用藍色LED,則避免了三原色三次轉移工作的難度與成本,效率能大大提升。OLED產品的難度在于材料蒸鍍,即便不采用三元色OLED材料,僅采用藍色OLED材料也面臨為了達到足夠的亮度效果,必須采用的多層蒸鍍等問題。
因此,如果QD轉換慮光彩色化技術成熟可行,那么藍色發光層采用OLED還是LED材料就成為決定性的選擇題:這就是目前三星要做的抉擇,也是其2021年新體制電視機的選擇問題。在這道選擇題中,LED材料的亮度和壽命優勢明顯。剩下的是二者都有涂覆分布工藝性難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或者誰解決的更好,就將是最終抉擇的關鍵。
但是,Micro LED的優勢卻在于,并非僅僅與OLED技術重疊競爭上,而是擁有更多“超越性”的表現——后者才是Micro LED技術最大的“殺手锏”。
別人不能的我能:Micro LED殺手應用
如果僅僅是亮度更高、不燒屏,Micro LED很難干掉OLED的主流趨勢,因為后者已經占據先發優勢。Micro LED的后來居上,必須建立在“獨有競爭力”上。
第一,100+英寸,Micro LED基本上是“舍我其誰”的技術。目前,OLED和液晶顯示,必須依賴于TFT玻璃基板。而后者最高的10.5/11代線,基本決定了:最大的規模量產經濟尺寸在85英寸上下。相反,Micro LED產品的集成技術是“拼接墻”顯示,這一方面使得“大尺寸運輸不受限”、另一方面使得“尺寸可以無限大”。目前,包括康佳、利亞德等品牌已經推出基于Micro LED技術的4K級別,120英寸大小的智能電視。
電視機產品的應用方向之一就是“大尺寸化”。高端電視的核心標簽也是“更大的畫面”。在這方面,Micro LED無疑具有超前性的優勢——幾十英寸到幾百英寸都不成問題。且,OLED依靠玻璃基板技術,越是大尺寸制造越是困難;Micro LED拼接技術,不僅沒有大尺寸難題,且同等分辨率下,越是大尺寸巨量轉移LED晶體的技術難度越低。
第二,0.X英寸產品和X英寸產品上,Micro LED的亮度、節能優勢特別突出。例如,蘋果12手機為了控制整體產品握持感,不得不嚴格控制產品尺寸,進而導致電池容量緊張,在滿足5G應用更多功能耗電需求的背景下,不得不犧牲120HZ刷新率等高耗電的額外性能。
同理,無論是智能手表、VR這種穿戴產品,還是不斷進化的手機,或者是未來其他創新智慧顯示應用,只要“移動”就要“考慮節能性”。在這方面,LED的高亮度特性和節能特性結合,就成了理想方案。這也是2014年蘋果就投資Micro LED顯示面板技術研發的關鍵——穿戴設備上、移動設備上,至少目前沒有比Micro LED更理想的顯示技術路徑。
而且高亮節能特性,也有助于Micro LED制造“透明屏幕”——即屏幕大部分面積用于透明,只有少部分面積應用于像素結構和顯示的時候,還能保障顯示效果的亮度水平。這種特性可能帶來創新的顯示產品應用。例如車載的反射式透明后視鏡等。
綜上所述,Micro LED顯示除了與液晶、OLED的重疊競爭可能外,還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市場。恰是后者讓Micro LED成為很多顯示技術企業“必須布局的創新方向”。對于次世代顯示而言,次世代彩電產品,Micro LED即是OLED的競爭者,也是其技術不足處的市場補充者:兩重角色顯然增加了Micro LED在未來路線選擇中的勝算。
誰能贏得未來,液晶技術也有話說
面對下一代彩電,乃至于下一代VR、智能手表、車載等顯示系統的技術路線之爭,液晶顯示技術并沒有“置身事外”。液晶顯示技術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參與這場OLED、Micro LED之間的較量。
即,絕大多數消費電子設備,對顯示技術的第一個要求依然是“成本性”的。液晶顯示產業鏈的成熟度無與倫比。其至少能夠提供目前所有顯示需求場景下的“關鍵顯示設備”。——不是最好,效果不理想,但是液晶依然堪用。這就決定了“大眾的低端市場”始終還是液晶的天下。
且,等離子顯示、液晶顯示之爭的時代,二者面對的低端大眾市場是傳統CRT技術:CRT電視與液晶或者PDP等離子電視的“效果差異太大”——不僅CRT體積厚重,而且畫面尺寸難以突破34英寸(16:9產品只有32英寸)。這決定CRT靠“成熟的產業鏈、低成本價格”難以有真正的競爭優勢。
目前,OLED、Micro LED之外的LCD液晶顯示技術,在最終產品形態上與OLED、Micro LED都是“平板化、超薄化”的產品,在產品尺寸線上也多有重疊——尤其是LCD與OLED對比,產品尺寸線幾乎完全重疊。這使得,OLED、Micro LED誰都難以撼動液晶顯示“成熟的產業鏈、低成本價格”下的競爭優勢。
也就是,OLED、Micro LED之爭,將是“純粹”的高端競爭:無論是大尺寸TV、還是VR的硅基OLED和硅基Micro LED,都必然首先是“高端競爭”。這種競爭對“OLED、Micro LED”之間誰的效果更好,非常敏感。
液晶產品的市場地位和特點,限定了OLED、Micro LED競爭的規則——即高端性能之爭。”行業專家認為,這一點或許是三星在QD-OLED、QD-Micro LED之間猶豫的“關鍵”。這一規律也決定了,OLED、Micro LED的較量很可能不會等到大規模化應用時期就能得出“結論”。
當然,三星電子的QD-OLED、QD-Micro LED之爭,目前多數信息還是“媒體的捕風捉影”:真正的決定性結果,要等到2021年三星年度TV旗艦發布之日才能知道。但是,無風不起浪,傳聞也總是事出有因:OLED與Micro LED已經發展成為未來顯示技術方向的“競爭對手”,并很可能在近期決出勝負,這是行業盡人皆知的“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