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慧示率先系列化布局超短焦智能投影后,超短焦智能投影的“特殊價值”就持續受到行業關注。近日,另一家行業前列的智能投影品牌當貝,亦入坑超短焦:當貝U1甚至為自己打出了“mini 激光電視”的口號!
智能超短焦投影能“替代”激光電視嗎?
當貝U1被稱為可以帶走的激光電視。主打超短焦+輕薄+激光光源的設計,在2022年行業市場中也是比較少見的差異化品類。但是,對于智能超短焦投影,能否代替激光電視,至少在U1上還是有些困難。
激光電視產品的本質,是投影機的超近距離、高抗環境光應用。其產品主要具有以下三個要素:第一、高亮度,目前市場中叫做激光電視的機型至少擁有2000流明的亮度,甚至是超過4000流明的亮度。而從推薦性看,100英寸畫面,至少推薦主機亮度在3000+流明以上的機型。
第二,激光電視普遍采用超短焦鏡頭。或者說,超短焦鏡頭這一點是相比“激光”二字,更能形容“激光電視”的差異點。當然,作為激光電視的超短焦鏡頭,必須滿足“預設投影畫面大小”下,主機只需要“貼墻”投射的水平。即只有超短焦中的極品,才配得上激光電視稱號。例如,愛普生一款產品的焦段壓縮到了0.16:1 的超低投射比。
第三,激光電視必須配備“高品質抗光幕”,通常是菲涅爾光學抗光幕。高品質抗光幕和主機的高亮度一起完成了“彩電化”應用中,除了超短焦之外的其它功能實現。——實際上,行業標準中,對激光電視的亮度定義,采用的是標配的抗光幕上的“可視亮度”,亮度單位是nit尼特,與彩電產品保持一致。當然,如果超短焦投影機不具有標配抗的光幕,而是消費者自己單獨購買抗光幕,也完全可以實現激光電視的效果。
從以上對激光電視的定義看,當貝U1產品的表現稱為激光電視有些牽強——U1的亮度1300ANSI流明對于激光電視應用“有點虛”。雖然U1通過自購抗光幕、利用0.23:1的超短焦鏡頭也能實現不錯的畫質效果,但距離激光電視的“大畫面彩電化品質應用”還有些差距。
然而,U1的優勢是僅200*200*70mm,約2/3張A4紙大小,重量1.56kg。可以說是具有一定輕便性的產品。這相對于很多激光電視數千克、甚至十余千克的重量而言,可以創造出“移動應用價值”。
當然,從對激光電視和U1的分析看,可以得出“若智能超短焦投影,在亮度和焦段上全面提升”,是可以通過配合抗光幕實現對激光電視同功能替代的。類似的產品其實已經出現了,例如慧示推出的H3機型,采用LED光源、亮度達到2700ANSI流明、超短焦投射比0.218:1,慧示H3這樣的配置除了非激光光源外,性能上已經達到激光電視類型應用的全部條件。
“激光電視本來就是一種差異化的投影應用”,行業人士亦指出,智能投影市場每年五、六百萬臺的大市場,未來分裂出一部分差異化需求產品,滿足激光電視(或者LED投影電視、汞燈投影電視)價值特點,是完全可行的,更是目前行業創新的焦點之一。
為智能投影配上“強”鏡頭
過去三年內為智能投影升級鏡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除了慧示率先帶來的超短焦應用外,還包括例如大眼橙嘗試使用的中長焦變焦鏡頭、極米在吸頂燈投影上使用的“特種鏡頭(0.7:1短焦投射、32°超大角度的無損移軸)”等,都代表了行業企業在“光學鏡頭”上的新嘗試,也為產品帶來新體驗、甚至是新名字(堅果的智慧墻、極米的神燈、慧示的包包投)。
在慧示的評價中,其將投影應用比喻做“光影作畫”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如果說投影的光和亮度是顏料、好的幕布等于畫布,那么鏡頭如何、性能和功能怎樣,就等于“不同的畫筆和繪畫技巧”。從產業技術分布看,投影機是電氣電子產品,同時也是光學產品:而且是光學系統成就了投影機“小機器、大畫面”的獨特價值。
特別是從未來家用和沉浸式商業應用的體驗角度出發,更可以看到“不同鏡頭”能夠帶給產品的差異化價值——事實上,中高端工程投影機都在用可更換式鏡頭,以滿足不同場景和客戶的應用需求。隨著家用投影市場的擴大,此前智能投影千篇一律的1.2:1的定焦鏡頭顯然無法滿足廣大消費者各不相同的需求,包括激光電視、智能投影等產品類在內的產品的鏡頭創新是必然的事情。
特別是近3年來,智能投影實現了眾多產業升級:例如,2000+亮度LED的普及、4K智能投影的普及、激光智能投影的大量問世、單片式LCD投影在低價位普及端的升級等等。在實現了”其它維度的大量突破”,尤其是中高端產品完成了亮度和分辨率兩大瓶頸的突破之后,在鏡頭上的差異化,就成為了具有一定“競爭緊迫性”的行業任務。
有業內專家表示,以超短焦為主要方向之一,鏡頭技術之爭很可能是下一代智能家投中高端市場品牌較量的核心。這方面可以分成兩個層次:第一是鏡頭材料的升級,如慧示提出的鑭系光學全玻璃鏡頭(慧示母公司晶華光電,是一家專業光學材料、零件、組件及光學儀器研發制造高科技企業);第二則是鏡頭等光學部分的功能升級,例如極米在神燈投影上實現的超大口徑非球面鏡片、定制電動移軸結構件、自研五段式鏡筒結構等設計升級。
外在的功能和場景適配性、內在的光學性能和顯示性能:鏡頭的不同、光學結構和材料的升級,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智能投影的重大升級方向。有業內人士預測,三年內包括超短焦、中長焦等在內的多種鏡頭產品,將是家投產品、特別是中高端產品的爆發期。2022年底當貝U1的上市,只不過是這一進程中的又一小步而已。
而未來,隨著鏡頭差異化技術和產品的大量出現,將從兩個方面改善智能投影乃至整個家用投影的消費生態:第一是,傳統應用在場景適配性上更為提升針對性價值,幫助消費者得到更好用、更適合自己的產品;第二則是,通過鏡頭功能升級、提升的產品體驗、創生的產品新價值,必然摸索和實現出更多的應用空間,促進包括家投等在內更多投影細分場景與市場的增長。
其中,智能投影、激光電視等傳統品類涇渭分明的格局也會在鏡頭創新多元化潮流中被打破。“智能投影代替激光電視”并不是不可能的夢想。相反,投影機產品的光學系統創新帶來的行業可能性千變萬化,現在去下定任何的結論都為時過早。未來擁有更多鏡頭和光學創新的投影應用必然是百花齊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