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LED行業迎來又一并購大單:京東方將21億元自籌現金認購華燦光電增發股份,并獲得后者23.08%股份,成為后者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這是即京東方剛剛宣布290億投建6代面板線,主攻VR和MLED顯示之后,京東方在LED行業的又一“重大布局”。
而在10月份,LED行業另一巨頭,國星光電剛剛公告將以現金方式收購東山精密全資子公司“鹽城東山”60%股權。這一并購將讓國內RGB LED封裝市場第三和第五位的供應商合二為一。
結合年初市場,海信入股乾照光電后,自2022年3月31日至2022年11月3日通過持續增持后者股份4515.2245萬股,已經持有乾照光電1.52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6.82%。海信進一步鞏固了自己作為乾照光電第一大股東的地位,并事實上獲得了乾照光電更多的控制權。
行業人士對此指出,國內LED產業鏈似乎在中上游已經掀起新一輪產業整合高潮。LED顯示產業在mini/micro LED時代的新格局即將躍然紙上。
新顯示需求,驅動行業市場格局“轉變”
從行業價格走勢看,2022年不是LED顯示的好年景。上下游產業鏈價格下滑,國內市場在疫情下波動,海外市場不確定性也在不斷集聚。但是,這不妨礙LED行業依然“長期看好自身的潛能”:
例如,在AR市場,硅基micro LED顯示,被認為是“最”具有競爭力的技術;在車載市場玻璃基板的micro LED顯示效果也要遠好于其它競品技術——即便是液晶車載顯示,也會傾向于采用mini LED背光源提升顯示質量;大屏彩電和工程顯示、商用智慧顯示市場,100+英寸左右及其以上尺寸,更是mini/micro LED顯示不斷增長的“主”線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mini/micro LED顯示技術的成熟、市場新興應用需求的發展,“顯示大廠”對LED行業價值的重新審視早已開始。
例如,2019年,康佳投資重慶康佳半導體光電產業園項目。該項目2022年9月份正式投產,多條 MLED 產線及行業領先的 MLED 檢測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康佳三年努力已經成功解決了巨量轉移、小間距顯示等行業技術瓶頸,從試產階段正式邁入了量產階段。
無獨有偶,海信成為乾照光電第一大股東,也將獲得包括半導體光電產品的研發、生產方面的眾多優勢:高亮度四元系LED外延片及芯片和三結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外延片及芯片方面,乾照光電將極大的拓展海信的“技術上游”能力,并為海信快速打入更多LED大屏上游創新空間(乃至太陽能新能源市場),提供支撐。
京東方方面,如果說此前其成立的子公司晶芯科技重點在MLED顯示的終端集成和應用拓展方面,那么這一輪京東方的布局,也在向更上游延伸:其中,290億元的LTPO技術6代線,將為MLED玻璃基產品提供專門的產能工廠——這是全球范圍內的首創;同時,京東方控股華燦光電,也將獲得后者在LED芯片、LED外延片、藍寶石襯底及第三代半導體化合物GaN電力電子器件等方面的研發、生產等能力。
從國星光電的并購看,收購鹽城東山可以看成是RGB LED封裝行業的進一步做大做強。國星光電作為一家LED產業鏈上游企業,正在加速向下游市場的延伸和布局。
“一股行業整合風潮已經形成”!業內人士指出,對于LED產業而言,這一輪投資和并購的資金規模是“空前”的。如果此后繼續有更多的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發生”,那么就很可能在一年內形成一輪足以影響LED產業鏈歷史進程的“大變革、大整合”潮流。
大整合時代“拓展空間”成為主軸
對于LED行業的整合潮,至少有三個側重點需要關注:第一就是“產業鏈日益垂直化”;第二則是“行業規模化”;第三是“與液晶等傳統產業融合”。
無論是海信、康佳、京東方,還是國星光電正在實現的都是“從LED芯片、外延”到“封裝和巨量轉移”,甚至是“終端品牌產品”的“垂直化拓展”。甚至,京東方還包括專門建設MLED的玻璃基板產線計劃。這與傳統LED顯示行業,上游芯片、中游封裝、下游終端的“分層”格局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這一點形成的原因在于micro技術時代,巨量轉移工藝下,產品制造的“集成性”凸顯,技術分布已經在高度集中化。也許未來的LED顯示更會類似于“液晶面板行業的,面板+終端的兩層結構”,甚至是產生一個品牌上中下游垂直化為特征的“縱向鏈條格局”。
同時,LED行業日益注重規模競爭也是一大趨勢。一方面,LED顯示應用的市場正在進入終端整機和品牌整機時代,這勢必要求行業主導品牌形成“市場規模和技術優勢”為基礎的號召力。另一方面,行業技術越是向micro靠近,技術難度、行業門檻越高,這也有利于頭部企業日漸形成規模優勢和更高的市場份額。
這方面,從京東方290億元的VR/MLED顯示6代線背板投資規模,就可以看出“下一代 LED顯示應用”,會以“規模化企業”主導的方式呈現。未來LED顯示行業內眾多的中小品牌和企業的發展出路問題,已經擺在眼前:更多的中小型企業轉化成項目服務商,將是重要趨勢。
對于近年來的LED顯示行業,其與液晶顯示的關系,已經從數年前的“截然不同的兩條線”,日益合并成同一條賽道。比如,液晶商顯企業,如聯想、創維、冠捷等都推出了LED大屏產品;康佳、海信更是深入LED產業鏈上游;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企業京東方正在加速全產業鏈布局“LED”產業線。
“垂直化、規模化、與液晶產業的合流化”:這三大趨勢考驗著LED行業傳統企業的戰略布局。例如,小間距LED大屏行業領頭羊利亞德2019年就與臺灣晶電成立了合資項目,注冊資金3億,各占50%,總投資10億。該項目能夠有效利用臺灣晶電的上游技術和供給能力,為利亞德的micro LED戰略帶來“穩定可靠的上游伙伴”。
再例如,作為國內LED屏顯行業的第一人、工信部單項制造業冠軍,洲明科技不斷深化與京東方的合作,兩者不僅擁有戰略合作協議;而且洲明還參與投資京東方主導的“私募”基金,用于支持對前瞻性科技應用項目的探索。除了LED屏企的向上合作外,LED上游企業也在加強“應用端資源生態”建設,比如三安光電和TCL華星聯合設立技術實驗室等。
總之,在LED顯示行業“投資大潮”的同時,2022年以來行業整合高潮也拉開了序幕。研究認為,micro LED為代表的新興顯示應用,2025年開始將進入市場應用爆發的高峰期。而在此前,致力于這一顯示產業市場的企業,必然需要“布局和推進”相關技術、產能和生態資源的進一步“整合”。特別是,隨著micro技術的成熟度不斷提高、市場給予不同玩家“從零開始”的機遇窗口越來越窄;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內,通過產業鏈并購整合,獲得相關技術和資源,將會是“行業玩家成長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