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脖子,卡的不一定是頸部這種致命位置,更多時候卡的是‘腳脖子’!即限制你成長的速度,保證你永遠落后一拍!”
對于國內顯示產業的發展,業內專家指出,既要看到民族顯示產業已經在規模上追趕并超越了國際巨頭,也應該看到在產業鏈“安全”上還需要更進一步。尤其是面對下一代顯示需求,如車載顯示、下一代顯示技術,如印刷顯示、下一代顯示材料,如QLED和micro led顯示,本土企業要想從“跟跑變成領跑”,就必須進一步在上游產業鏈上突破!
聚焦顯示產業上游,我們在行動
6月28日,習大大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期間,首先來到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考察。習大大參觀了企業激光科技館、半導體面板激光智能裝備生產車間,并強調“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最大的激光設備制造商之一,是全球知名的激光設備及數控精密等離子切割設備提供商。近年來,華工在傳統激光切割產品技術基礎上,積極挺近半導體和顯示面板“激光切割”設備市場。2017年,華工研制推出的面板異形激光切割機,實現了從皮秒激光器到整機的全自動、全國產化、全自主知識產權,改變了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顯示面板大國在先進面板切割激光設備上依賴進口的局面。
對此,業內人士透漏,近年來顯示面板應用對異形屏需求增加。包括手機設備的挖孔屏、劉海屏;車載設備的造型化曲面、曲線構型屏幕等,成為市場中高端競爭的焦點。但是,對比傳統矩形顯示屏幕,異形屏對切割設備的要求更高。國際相關裝備市場中,誰能首先采購到相應設備,誰就能在新類型產品的起跑線上搶得先機。華工異形激光切割機的問世,適時的推動了我國“異形顯示面板”市場的發展,避免了被國際對手“卡住腳脖子”。
幾乎在習大大參觀華工的同時,6月26日,旨在提升我國新型顯示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廣東“璀璨行動”在佛山啟動。這是我國是首個聚焦顯示面板自主創新“上游裝備和材料”的省級戰略計劃,將著力推動顯示制造裝備技術升級,培育顯示制造裝備千億產業集群。該項目已經吸引超過40余家單位深度參與,立志打造屬于本土的半導體顯示上游產業鏈“裝備+材料”自主可控技術體系。
從核心突破的跟跑,到先進技術創生的搶跑
“顯示產業在做大的基礎上繼續做強,上游設備和材料是繞不開的環節。這一背景下,本土企業向顯示產業上游進軍已經成為共識和潮流。——掌控上游,更成為下一代顯示技術之爭的‘起跑線’!”例如,我國LCD和OLED顯示器件檢測設備的主要供應商之一的精測電子,即將實施新一輪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計劃,并將所得資金投入到包括Mini/Micro LED檢測設備產品等在內的研發之中。
Micro LED顯示技術,是目前全球炙手可熱的新興半導體顯示解決方案之一。包括蘋果、三星、索尼的國際大廠都在高度關注和投入該類型顯示產品的研發之中。Mini/Micro LED顯示也被認為是未來超大屏公共顯示、小尺寸顯示、穿戴顯示和用于XR設備的硅基微顯示產品的理想解決方案。搶占Mini/Micro LED顯示高地是海內外顯示產業的共識。而在這個尚未成熟的新技術領域中,誰能在設備和材料上先打通產業鏈,誰就能獲得整個行業的競爭先發優勢。
類似于“精測電子Micro LED顯示全制程檢測設備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這樣的面向未來顯示的項目,還有很多。再例如,2022年1月份,國內首個新型顯示用打印機產業化項目,武漢國創科光電設備有限公司“高分辨率電流體噴印成膜設備”制造項目落戶武漢光谷。
該項目主要瞄準未來OLED和QLED顯示的“印刷工藝”需求,開發可以批量應用于大中型顯示面板的“印刷顯示設備和工藝”技術,助力國內顯示產業在下一代工藝上能夠領先發展。目前,在OLED顯示上,韓國企業處于領先身位。其中,核心優勢之一就是韓國企業能率先得到來自日本等產業鏈的“高性能蒸鍍設備”支持。韓國本土企業也在其政府支持下,努力發展屬于自己的全產業鏈裝備體系。“早期OLED市場,蒸鍍機優先給誰,基本決定了誰能在OLED市場率先布局和發力!”
或者說,三星在OLED產業鏈上的領先,不是一家企業的研發和制造能力,也不是單純的資本投入能力決定的。就如同,中芯國際在7納米以及更小尺寸的半導體制程上的瓶頸,主要來自于極紫外光刻機的卡脖子,而不是自身研發實力。我國顯示面板產業長期以來,也曾面臨類似的困境。
在今天,我國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規模和出貨量全球領先,中小尺寸OLED顯示面板制造規模和出貨量持續追趕的背景下,在下一代工藝、下一代技術上能否領先布局,上游設備和材料瓶頸正在成為“最大考驗”。積極布局的這些看似營業額創生能力遠不如面板和終端產品的“上游材料和裝備”,是制約本土面板與顯示產業創新能否加速跑和領跑,真正做強的“現實短板”。
投資未來有風險,但是我們不得不干
“過去我們講的最多的是后發優勢,是少走彎路。但是,難道我們要一直做‘后發者’嗎?”從顯示產業的實踐看,液晶面板大尺寸制造,夏普率先實驗了10代線技術和設備。但是,因為投資周期、需求周期和技術成熟度等的制約,這條人類液晶面板第一的10代線,也成為壓垮夏普的最重稻草。
即,投資先進的、未來的項目,不僅是面臨“技術路線可能選擇錯誤”、“市場化可能失敗”這樣的問題(例如平板顯示時代初期的“東芝SED技術項目”);也可能在技術上是成功,但是在市場和運營上卻遭遇困難(例如夏普10代線的早期運營)。但是,如果不投資“未來”,那么顯然就只能“永遠落后”。
過去我們顯示產業主要任務是追趕:所以踏著夏普10代線技術在上游產業鏈的積淀,本土10.5/11代線的成長更為“順利”。但是,當本土顯示產業真正觸及成熟技術天花板之后,“可以摸這過河的石頭”越來越少,技術路線全面自主發展和創新的客觀性不斷增加。這時候選擇有兩個:等在原地,讓別人繼續領跑;或者我們沖出去、自己做領跑者。
而等在原地代價是什么呢?是落后!是“十億襯衫未必換得了一架波音飛機。”這是競爭上的“挨打”、是效益上的“損失”、是只能做“血汗工廠”的命運。不具有掌控力的產業,不能托起一個強大的文明和國家;更是不能帶給人民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哪怕卡的是腳脖子,也不行!
目前,國內顯示產業的產能規模、產值水平、終端研發能力都已經達到“成熟技術”領域的全球先進水平。這為行業將目標瞄準更具開創性的“未來技術”、為行業在產業規模帶動下,發展出完整的自主可控上游裝備和材料產業鏈、為行業在完整產業鏈下成為國際顯示技術和產品的標準制定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瞄準半導體顯示上游核心裝備和材料產業的升級創新,即是本土替代進程、打通顯示產業內部大循環的需要;也是行業征戰未來、奠定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從跟跑到領跑升級的需求;更是我國現代顯示產業真正從大到強轉變,不可或缺的核心一環。如習大大所講,“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