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到22日,第82屆教育裝備展示會在天津國家會展中心盛大舉行。數字+AI戰略成為近千家參展廠商共同的“核心話題”。這一話題也代表了行業對未來發展的集中思考:即,向質量提升要效益。
行業共識之一:市場存量進入深度調整期
“2023年,很多地方的小學一年級入學,迎來了‘人擠人’的場面。”業內人士指出,這是放開二孩政策的出生“小高峰”進入小學教育階段,帶來的學位供給側緊張。
但是,行業人士也指出,2023年各地幼兒園招生也進入另一種緊張狀態——即,搶生源。人口出生數據表明,近4年來新生人口規模逐步下降。前年和去年更是跌破千萬大關。2022年我國總人口正式進入負增長階段。“和二孩高峰期比,未來的入園孩童量對幼教學位需求,恐將下降6-7成以上”。
學生有多少,這是教育裝備行業的“最核心”的基本面。第82屆教育裝備展上,與會廠商無不對國內教育裝備需求從“2018年前的增量,到目前的存量,以及幾年后可能的減量階段”擁有“高度一致的共識”。
未來的市場競爭是看得到的“更為激烈”,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稱,行業供給側的洗牌將會在“增量需求創新能力”、“海外市場拓展能力”、“成本與服務競爭”等多個維度展開。
共同方向之一:增量需求應當“被創生”
相對于“人口”帶來的市場規模萎縮因素之外,教育行業人士認為“挖掘新需求”的創新空間,卻是增量因素。
從宏觀教育的發展看,普教市場日益精英化是過去十余年,以及未來的根本發展需求。這包括了更為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案;更多側重創新能力培育的教育教學方向;以及新生人口減少勢必帶來的“人均教育資源投入量”的增加等。
更為重要的是從全社會的生產力進步看,以AI技術為核心的“智慧化”革命正在發生。新一輪工業革命,對教育的影響,從“最低標準”角度分析至少是“未來的就業崗位分布和結構”將與現在截然不同——機器換人的發生是現在進行時。人更多的從重復性勞動解放出來,從事創造性勞動是大概率事件。
另一方面,從教育的更高標準“人自身的發展”角度看,機器技術進步、人工智能進步,解放出人類更多的時間,意味著教育要面向去滿足“更高的自我發展需求”來實現教育教學裝備的革命。
同時,人工智能和數字信息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亦為更好的開展教育裝備創新革命提供了“基礎產業工具”。例如,82屆教育裝備展上,羿飛教育 AR地理沙盤系統全面提升地理教學直觀感觸;猿編程發布的AR編程最新系列“算法基礎”將算法思維引入到低年級教學之中;格靈深瞳攜“深瞳阿瞳目”系列為體育教學提供智慧解決方案服務……
“此前沒有的、甚至無法想象的教學裝備服務產品不斷問世!”業內人士指出,“數字信息化、智慧AI技術、大數據應用等,為教育裝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賽道’!”在滿足更高的教學教育發展需求上,利用新技術、新科技,挖掘更多增量點“才是擺脫存量內卷”的王道。
共同方向之二:做大做強應當“贏得海外市場”
國內市場一定會在人口因素作用下,產生更多的內卷。對此,教育裝備行業的一個共識是“要走向海外”。例如,教育平板產品上,視源、鴻合都已經是全球市場重要玩家。
一方面,競爭壓力下,本土教育裝備行業的領軍企業,自然有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的想法。這是產能和市場轉移的必然規律。
另一方面,國內教育裝備行業也確實能夠為全球市場提供先進的、甚至是首創的解決方案。這與本土教育裝備行業的不斷自我革命緊密相關。事實上,我國很多基礎技術方面的持續領先,是教育裝備升級和走出去的底氣。
例如,我國液晶顯示產能占據全球的優勢份額。這為以液晶顯示為基礎的教學多媒體系統的全球發展提供了基礎。同理,LED顯示大屏方面,我國企業也占據全球優勢地位。而在“軟件”方面,數字化、智慧化教學創新,我國企業也投入了大量資源。例如,近期,希沃推出教學大模型產品,進一步聚焦底層的算法、算力和數據,帶來嶄新的教育教學應用方案。
“AI教育是一個創新產業,也是一個高創新風險、數據,資本和人力密集產業鏈。”業內人士指出,新一輪教育裝備技術革命是有門檻的:產業基礎、資金、核心技術、應用市場等等的限制,讓這種行業革命必然優先發生在少數具有“體量”優勢的國家,例如“我們”。這決定了很可能下一代教育教學裝備的創新和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們能處于全球前列”。
實際上,我國作為教育大國,在教育裝備和技術上一直是“夠大”的;未來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下,必然也是“夠強”的。兩者結合,向海外市場輸出中國方案、中國創新,將是必然的“時代任務”,也是相應企業持續成長的“機遇”。
認知分歧:未來教裝“大企業為先,還是專業企業稱王”
82屆教育裝備展,一大特色即是“巨頭”與“專業”廠商同場競技。其中,巨頭如華為、聯想、京東方等等。專業廠商則更占據市場供給端的主體,體現了教育裝備行業“歷史上以專業領域企業為主”的市場格局。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市場向“總規模減量”發展,中小型專業廠商可能面臨兩個問題:第一是,存量市場規模不足,競爭激烈;第二是,創新、特別是新場景,新技術,新應用創新能力,以及出口市場能力不足兩大難題。
另一方面,巨頭企業進入教育行業,也會面臨一些問題。例如,市場底蘊不足,短期在產品特異性、針對性上把握能力欠缺;同時,巨型企業深入教育行業的意愿和定力到底有多少,也值得長期觀察。
不過,對于教育智慧化和數字化的發展,也有理論派專家指出,未來市場的需求和新技術應用,可能更多基于“大模型、大數據、大系統”,這考驗市場供給端的“平臺化”供應能力。從這點看,大型企業往往具有“可調動的資源總量和生態群落規模上的優勢”。
因此,2023年的教育裝備展上,不同層次企業如何“定位未來”成了一個沒有共識的問題——所有企業都不希望自己是被淘汰的那個!業內人士表示,在未來的競爭中,不排除專業廠商中走出專業教裝全球巨頭的可能;亦不排除部分巨頭企業在教育細分市場贏得一份廣闊天地。同時,部分專注教育裝備“小類目”的企業,可能成為他人“大生態中的一員”。
綜上述,82屆教育展上,最亮眼的是AI+數字化的未來創新,這是行業共識。但是行業共識也包括了未來“可能的傳統需求減量”的不好預期,以及市場品牌廠商結構的變化。整體上,行業處于一場“深度革命的預備階段”——大家即有信心勃勃的一面,也有緊張競爭的一面,業內專家認為,教育裝備行業的這場AI+數字革命,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必然發生,亦會演化成很多企業的“生死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