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技術而言,LED具有技術成長瓶頸高,學習門坎低特性;初始投資額也不大,資本門檻不高,為了保持技術競爭力,降低技術外溢風險,專利為最好的保護傘。而專利屏障,對于是領先廠商規避競爭的主要手段,因此專利成為LED產業發展過程中不能回避的重要課題。
龐大的市場潛力,刺激著全球LED業者積極搶進,面對市場成長快速的白光LED,在各方面都已經超越這些關鍵專利擁有的LED業者控制的范圍,所以擁有關鍵專利的業者也絞盡心力的利用專利保護傘,來維護市場利益與排除新挑戰者的加入。
如日亞化學工業在1993年時成功地開發出藍光LED,而該公司為了達完全壟斷藍光LED市場的企圖霸心,即運用了堅守專利的策略,悍然拒絕將該專利授權給其它任何的廠商,設下進入市場的專利障礙。日亞挾其在化學工業領域長期研發的優勢與專利保護策略,初期很順利走向壟斷藍光LED市場之路,如同風云中的雄霸一般,野心想獨吞天下。1998年競爭對手豐田合成(Toyoda Gosei)的氮化物(Nitride)高亮度LED產品在市場上一推出時,日亞就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指控豐田合成侵害其藍光LED專利。在1999年,日亞再轉移目標對準美國的知名藍光LED大廠Cree,向東京地方法院指控Cree在日本當地經銷商住友商事侵害其產品專利。2000年12月12日,Cree和日本半導體制造商Rohm公司組成藍光LED的技術聯盟,并簽訂五年的專屬專利授權合約。Rohm即于同年12月15日向美國賓州東區地方法院指控日亞因制造與銷售氮化鎵LED產品,而侵害其美國第6084899與第6115399號專利,最后日亞敗給了Cree。而在2006年日亞發動9起專利訴訟,5起和解收場,三起未決,一起失敗。
時至今日,五大公司Nichia、Osram、Toyoda Gosei、Cree和Lumileds幾乎控制了整個白光LED產業,這里專利密集,可以說是雷區重重,使得想進駐這一領域的其他商家憂慮重重、望而卻步。盡管如此,很多公司還是極力爭取在此領域占有一立足之地,白光LED的廣泛、快速應用,以及各大公司在此領域的大力投入,專利侵權、交叉授權等法律事務不斷發生。
國外大廠在LED的專利布局分為三大類:藍光晶粒專利、白光熒光粉封裝專利及高功率LED專利。由于白光熒光粉專利在舉證時較為容易,過去廠商的侵權多來自于此,影響層面以LED下游封裝廠為主。近來高功率LED應用于LCD面板背光的形式逐漸形成,高功率封裝的專利極可能成為繼白光熒光粉專利后專利訴訟的主要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