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芯門”事件剛剛平息,“缺貨門”事件接踵而至,戴爾在中國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近日,中國消費者對于戴爾拖延交貨日期的投訴逐漸升溫,“萬人集體訴訟”的活動也在網上展開。面對中國消費者的抱怨和憤慨,除了道歉,戴爾還應該做些什么?
中國消費者的維權意識相對較弱,然而戴爾接二連三的延遲發貨和對待此事件并不積極的態度還是激起了中國用戶的不滿情緒,并最終在互聯網上蔓延成集體訴訟活動。而這背后則是一場持續近半年、席卷全球的液晶“緊缺風暴”。
首先,液晶面板短缺是釀成這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據液晶面板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公布的數據來看,計算機進入銷售旺季后,各大面板廠商并沒有增加液晶面板的產量,導致液晶面板的價格一路上漲。盡管戴爾作為一線PC制造商,在與面板廠商的合作上早已提前簽下了供貨合同,但是面對全球范圍的液晶面板緊缺,戴爾也不得不面對無貨可買的局面。
其次,由于寬屏液晶更適合于Vista操作系統,這導致液晶面板制造商更趨向于生產大屏幕的寬屏液晶。據Digitimes報道,在第二季度中華映管14.1英寸寬屏與15.4英寸寬屏面板的出貨比率為1比9,因此小英寸寬屏LCD面板存在著嚴重短缺問題。而19英寸寬屏市場同樣如此,部分廠商已經開始使用七代線來切割其他尺寸的液晶電視面板,然而其依舊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而戴爾此次缺貨的相當一部分面板就是這些尺寸的LCD。
此外,戴爾的直銷模式也直接導致缺貨事件被推上風頭浪尖。對戴爾來說,直銷模式要堅持5個原則,其中一個原則就是零庫存。零庫存的關鍵是按定單生產,盡管零庫存為戴爾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但是該方式最致命的一點就是一旦上游企業供貨出現問題,企業的產銷鏈會面臨斷裂的危險。這也是同樣面對面板短缺,而其他PC廠商沒有遇到“戴爾式”煩惱的重要原因。
任何PC廠商都有可能面臨來自產業鏈上游的危機,戴爾應該說是這場“缺貨風暴”中不幸的一個。令人遺憾的是,面對這場風暴,戴爾對廣大用戶的解釋仍然是蒼白的“物料緊張”,許多用戶也因此發出質疑:“戴爾明知道缺貨為什么還接受訂單?”——戴爾或將為其不太積極的態度付出代價。
戴爾此次行為傷害了中國消費者的感情,同時更是傷害了自身的品牌形象。戴爾此前的“換芯門”事件已經給中國消費者留下了不良印象,所以此次拖延交貨事件將很可能再次喚起中國消費者對“換芯門”事件的不愉快回憶。這對于名列國內PC銷售三甲之列的戴爾將產生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而其在中國苦心經營的品牌形象也很可能因此受到損壞。
同時,戴爾的不積極態度也為其競爭對手創造了機會。部分對戴爾品牌產生質疑的用戶和戴爾的潛在用戶將首先成為他們爭奪的對象,這對于戴爾來說將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威脅。
其實,化解這次危機的關鍵就在于戴爾能否積極采取措施。盡管戴爾中國曾在官方博客兩度向受到影響的客戶正式道歉,并表示已經采取從全球緊急調貨的措施,但承諾遠遠不足以讓戴爾度過此次難關。
無可否認,作為本土化程度較高的外企,戴爾歷來重視在中國市場的長遠發展,也擁有一批忠實的消費者,但我們還是希望戴爾能夠積極采取措施,盡快與上游面板廠商對供貨數量進行協調,以緩解目前的尷尬局面。畢竟,很多中國消費者并不愿因此失去戴爾,而戴爾也不愿因此丟掉中國市場。
戴爾必須給中國消費者一個更積極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