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的企業用戶時刻依賴7種設備、9種應用,以順利完成工作和生活。對于他們而言,超級連接時代(Hyperconnectivity)的生活模式已經初顯端倪。而10~15年后的超級連接網絡還將接入更多的人和種類繁多的設備。那么下一步,迎接網絡廠商、運營商和企業的將是什么?
甩掉3G包袱以凝聚4G核心力量,培育40Gbit/s、PBB(骨干橋接)、PBT(骨干傳輸)技術以發展真正的高帶寬網絡,依靠IMS技術推出多層融合平臺,集成融合通信與微軟桌面軟件系統以服務UC(統一通信)客戶。不管是在無線、有線、融合網絡還是服務領域,北電這一切技術轉型只為實現一個目標:應對超級連接網絡帶來的挑戰。超級連接概念的倡導者北電這樣描述這個可能在10~15年后成為現實的網絡社會現象:未來的連接將出現爆炸性增長,網絡連接的節點或設備的數量要遠遠超過使用網絡的人的數量。而任何可從連接網絡中獲益的東西都會被接入網絡,它們的復雜性、多樣性及新應用與設備的整合,將要求ICT行業重新思考如何融合各種網絡,以及如何徹底改造我們的應用模式。
16%用戶實現超級連接
超級連接的現象在今天已經有所體現,在近期一份關于超級連接用戶接受度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IDC定義,現階段實現了超級連接的企業員工應至少使用了7種設備(如移動電話、PDA、筆記本電腦等)和9種應用(如即時消息、網絡會議和社區網絡等)。此外,他們對這些設備和應用有著強烈的依賴性,并跨越統一通信來到了一個更廣泛的范疇下。
在對17個國家的2400名人員進行調查后,IDC得出結論:16%的被訪者已經實現超級連接,同時這一數字將在未來5年上升為40%;36%的人是“連接程度漸高”的第二梯隊人群,他們至少通過了4種設備和6種應用完成工作和個人接入;20%的人認為,企業認為要管理多個不同的通信源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對此,IDC首席調查官兼高級副總裁John Gantz推測:“研究結果向企業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息,即超級連接的員工大軍很快就要出現。”從調查中可以看出,被訪員工不是一點一點向超級連接移動,而是一窩蜂地涌向這個潮流之中——那么,面對超級連接帶來的挑戰,我們需要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準備?
三股力量 蓄勢待發
在做到極致的超級連接網絡中,冷氣會智能開啟,節能控制溫度裝置會自動調溫,傳感器自動監測公司設備并及時傳達不安全信息。那么,未來網絡的特性會朝哪個方向發展?據北電CTO John Roese研究,答案應該是高帶寬、移動、網絡融合、融合服務。而企業需要將發展寬帶網絡、企業網和網絡服務的三支力量,擰成一股更強勁的牽引力,以滿足這些特性。
首先,對于運營商來說,超級連接時代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實現低成本、高帶寬的網絡。這需要克服現有網絡中的諸多挑戰,比如升級接入網、城域網和長距離網絡,跨越多種網絡(有線和無線,專用和共用),實現透明度和統一通信。
過去兩年,北電調整技術策略正是為了集中研發應對運營商需求的技術:在光傳輸領域,40Gbit/s波長和電子動態補償光學(eDCO)技術使運營商可以實現有測速功能的超級光網;在以太網領域,通過在英國成功實踐,PBB和PBT技術被視為升級城域核心網,實現真正的寬帶,通過擴展網絡支持超級連接的必備技術;在4G無線技術(Wimax、LTE和UMB)領域,OFDM-MIMO(正交頻分復用與多輸入多輸出)技術取得進展,北電去年在一個UMB網絡上演了業內首個提供高清視頻和VoIP業務的呼叫。
其次,超級連接時代帶給現有企業網的最大挑戰是,通信類型眾多、網絡各自獨立引起的使用和管理不便的問題。在企業網市場,理想的解決方法就是將所有的通信和應用融合為一種單一、安全、易用、強大,對各種設備、網絡和應用透明的一種體驗。主要涉及融合網絡和UC兩方面的技術。
在超級連接的世界里,曾專注于運營商網絡的北電,將大筆科研經費投向企業網的研發。在網絡融合領域,涵蓋了傳輸、控制、應用和終端的多層IMS整合平臺解決方案將能成就運營商整合語音、數據、視頻融合業務的規劃。在統一溝通方面,北電積極與桌面占領者結盟。它與微軟聯手成立“微軟—北電創新通信聯盟”,集成CS1000與微軟的用戶桌面軟件系統;將多媒體通信解決方案嵌入IBM的Lotus Notes中,為桌面用戶提供UC功能。此外,多媒體應用聯絡中心解決方案、北電遠真視頻會議系統都是圍繞這一主題的發展成果。
電信、互聯網、IP和應用的融合,是超級連接網絡的重要特色。用戶要求網絡廠商跨越普通意義上的產品設備的服務,更多地提供從企業網絡架構最底層的基礎架構到最上層網絡應用的規劃咨詢服務。化繁為簡的攻堅戰,在此一舉。以北電為例,轉型前新成立了包括功能實施部、技術支持部、管理部門等在內的5大服務和解決方案部門。來自服務部門最新的消息是,北電在北京建立了一個多媒體服務中心。
在15年后的超級連接中,我們應能看到涉及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三種連接。IDC的調查報告證明前兩種連接已長出綠葉,不少用戶已體驗到超級連接下的工作模式雛形。而與此對比的是,機器與機器的連接才剛萌芽。但是,超級連接社會的發展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我們不能著急。但是做好迎接超級連接的應對措施,卻是不得不開始考慮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