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條法則:“70%的購買決定是在商店中直接作出的”,這“百分之七十守則”經過從POP到數字標牌的各種店內銷售手段尋求利潤的不斷發展,一直都是這些銷售開支的正當理由。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銷售開支被假定為是有效的,是因為這些營銷工具設在店內。其含義是,店內的營銷活動是影響店內購買決定的最重要的因素。
這是否意味著,例如,每一次我去一家超市花100美元,就有70美元最終用于口香糖、意愿外的品牌和所有其他方式購買的意外物品,只是因為我注意到了一個顯示器?也許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看起來并沒有足夠的牛奶或橙汁在家里!
并不支持的聯系
再仔細想想,就會開始追溯這70%法則的來源與深層含義。最后發現,這個引用率最高的黃金法則是在1995年由“客戶購買廣告研究機構”最初發表的,該研究涉及范圍廣,引用的數據來源于全國14個城市的4200個消費者。
“在此之前人為地將店內購買決定與店內營銷方式聯系起來,但作為對購買決定的關鍵性影響,在本質上是不支持的。”——Platt
除了這“70%的購買決定是在商店中直接作出的”法則外,研究也表明POP(購買要點展示)也是重要的決定影響因素。在超市里,當單個或多個品牌做POP推廣時,其銷量會占到42%,而在百貨店,這一比例在35%。
從以上兩個結論中,可以得出:大部分店內銷售都在商店內部實現,店內營銷活動極大地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人們就猜想兩者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而獨立研究卻不支持該說法。
事實真相
在第一次調查中,獨立研究證實,大多數的購買決定是在商店內作出的。在1967年的學術研究中發現,50.5%都是計劃外的購買決定。之后在1998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59.1%是計劃外的。因此我們能得出合理的結論,獨立研究表明50~60%的店內購買是無意識的。
關于第二個發現,證據證明店里展示促銷能夠明顯提高產品銷量。但它只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在此之前人為地將店內購買決定與店內營銷方式聯系起來,但作為對購買決定的關鍵性影響,在本質上是不支持的。”
這種區別是很重要的。店內品牌宣傳一定要在數字標牌系統上加大投入,因為數字標牌是可以直接影響客戶購買意愿。而零售商考慮到以上因素,通過積極創建節目內容,可以不斷提高銷量。
四步走的購買決定流程
J. Jeffrey Inman和 Russell S. Winer 博士在他們的著名論文中,創建了“消費者購買決定流程”的模型,詳細說明其四步走的流程,購買意愿影響因素及其對顧客計劃外消費的相對影響。有趣的,他們研究出的消費者購買過程與其他研究人員的結論不謀而合。
四步走的流程如下:
1. 按照產品分類與促銷方式鋪貨(影響因素有:到訪目的、購物通道的數量、產品展示方式和購買情況)。
2. 刺激店內消費的動機(包括消費傾向、年齡層、對于客戶需求的認知)。
3. 計劃性消費(購物單、每周購物活動和消費傾向)。
4. 客戶需求的認知(購物沖動、消費者性別、家庭規模、消費能力和收入水平)。
從該模型中,研究人員分析了每個因素的影響力,并將其排序。下圖將對客戶店內消費因素按影響力由大到小排序。
1 購物通道的數量
2 到訪目的
3 消費傾向
4 家庭規模
5 每周購物活動
6 年齡層
7 消費能力
8 購物沖動
9 消費者性別
10 支出與收入情況
11 消費者需求認知
12 購物清單和消費傾向
13 商品展示方式
獨一無二的媒介
從上述的排名表可見在消費者店內的購買決定影響上,購物通道的數量、到訪目的,消費傾向比其他因素作用更大,如購物清單。這些因素也讓我們意識到數字標牌系統是獨一無二的廣告媒介。
因為數字標牌系統能夠給商店定制節目內容,并借此將商店的訪客轉化為最終的顧客。換句話說,數字標牌內容能夠緊貼排名在前三位的影響因素。
“數字標牌是商店內唯一可以即時更新來適應各種突發情況的媒介,它能量身定做節目播放信息,引導客戶作出購買決定。” ——Platt
比如說,我們知道最重要的因素是購物通道的數量。所以,店家可以制作相應節目內容鼓勵消費者訪問店里各個角落,這樣就能提高銷售量。
一則廣告中說到“在這里買花生油,21號購物通道果凍五折優惠。”充分說明購物通道數量的作用。就算當時播放的節目內容未針對客戶需求。管理員也可以簡單快捷的更改內容。
本土化的新聞也能吸引顧客到不同的產品貨架,比如“本地兒童棒球隊贏得比賽勝利,讓你的孩子也擁有棒球裝備,在24號購物通道”,數字標牌是商店內唯一可以即時更新來適應各種突發情況的媒介,它能量身定做節目播放信息,引導客戶作出購買決定。
品牌宣傳要合理安排各類推廣媒體的資金投入。零售商播放的節目內容應該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定,來提高銷量。數字標牌的目的是讓客戶滿意,提高銷量。一個臨時決定的購物之旅可以轉換為利潤更高的訪問,比如根據消費者的購買傾向在不同的商品區域播放促銷信息,如牛奶區。這類指向性很強的信息對于銷量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數字標牌系統的廣告不可能改變顧客購買的各個因素,如家庭規模。但是節目創制可以彌補這個缺點。品牌經營者和零售商都將因此而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