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將它的視頻會議美其名曰“網真”,并且看來這一優雅的名稱已經為思科帶來了可觀的回報。但是與視頻會議未來巨大的市場前景不相符的現實是,過去幾十年來,視頻領域缺乏真正的創新。
上世紀70年代中葉,AT&T就推出了視頻會議業務,取名為“電視電話會議”。該電視電話會議可以實現一組人與另一組人之間的視頻溝通。全自動錄像、高清語音加上交互圖片,功能也不可謂不強大。但是它的失敗之處在于,AT&T本身的員工之間沒能很好地利用該業務。
經過大量的市場研究,我們發現它不受歡迎的原因既不是技術不佳也不是品牌不夠響,而在于它到底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如果只是交換信息的話,顯然有些大材小用。因為高清語音加上圖片交互就夠了,沒必要重復死瞪著對方。同時也是出于成本的考慮。
但是視頻會議的擁護者們忽略了這些重大發現,他們走進了一些誤區。前幾年,Bellcore開發了一款非常震撼的超大屏幕視頻會議系統,但是幾乎血本無歸。更早些時候貝爾實驗室提出了三維視頻會議的構想,這幾乎比現在思科的網真技術還要先進,但是最終沒有得到實現,留下一個很大的遺憾。
很多人對視頻會議膚淺的看法就是能看到對方,但是他們忽略了“看”的真正意義——更廣泛的意義:現場感,包括握手、拍掌,歡呼等高仿真的技術。忽略了這些,誰還愿意去部署單調的大視屏,只為信息交流。
未來視頻會議的發展必須在技術創新上做文章,大屏幕、高分辨率只是短期的“戰術”,不是長遠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