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里面深入人心,低碳發展模式也已上升為國策的高度,可持續的低碳、綠色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的趨勢,無疑也為LED照明等節能環保產業帶來空前的機遇。4月16日,2010年低碳發展國際論壇暨LED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有專家預言,國內今年LED產值將會突破千億的規模,比2008年翻番,市場極具誘惑力。
但是,這個高速發展的產業卻面臨著人才、技術、專利以及標準等多個瓶頸。占去產業利潤70%的芯片等產業上游部分,差不多都被國外巨頭壟斷。難道,LED只是生產代工中國制造的又一個領域嗎?
政策推動LED產業做大
目前,不僅國外企業,國內幾乎所有的照明企業均開始涉足LED產業。同時,節能減排政策的推動下,LED產業蛋糕正迅速被做大。2008年底,科技部聯合財政部實施了一項十城萬盞的試點工程,計劃到今年底,在10-20個城市推廣30萬盞以上LED市政照明燈具。另外,2008年北京奧運會、今年的世博會、亞運會以及明年的大運會,累計給LED產業帶來了上百億元的商機。
飛利浦中國公司CEO畢柏翎曾透露,中國LED市場僅民用照明這一塊,就價值400億元。深圳LED產業聯合會副會長眭世榮也表示,今年國內LED產業總值將突破1000億,而作為國內LED產業發展龍頭的深圳,去年產值已達245億元,占全國1/3強。
深圳LED產業初具規模
深圳在LED產業方面可謂獨占鰲頭。據了解,深圳2007年度的產業規模約150億元,員工人數超過12萬人。目前,深圳已成為LED燈具、LED背光源全球主要的生產和供應基地。眭世榮指出,深圳已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并且已經出現了一定產業規模。另外,2005年4月科技部正式批準深圳在光明新區設立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也為深圳LED產業提供了新的集聚空間。
雖然深圳LED產業發展迅速,但是短板也逐漸凸顯。《規劃》中指出LED芯片等中上游企業,在整個產業中所占的比例僅為1%.另有數據顯示,LED外延片與芯片約占產業利潤的70%,也就是說深圳眾多LED企業仍然是靠低廉的成本,賺取極少的利潤過日子。
深圳高工LED研究中心市場總監謝蘇云表示,說白了,深圳還處于產業鏈中低端應用這一塊。雖說集中了近千家LED相關的企業,但是很多都只是一些規模非常小的廠家,缺乏核心技術和競爭力。
事實上,深圳目前也正在積極推動LED上游行業的發展,已經出現了世紀晶源、方大等芯片企業,但是現階段的產品都未實現量產或者在品質上得到認同。
深圳LED燈具制造商中怡海科技的總裁彭新宇坦承,我們目前用的芯片絕大部分都是進口的,國產的雖然便宜,但是品質上還是有很大差異。
企業無專利產業沒標準
從世界范圍的LED產業格局來看,美國和日本企業在技術、設備等方面具有壟斷優勢,歐洲企業在應用技術領域優勢突出。而且這些國外企業掌握了大量上下游主要的技術專利,他們一旦發起專利攻勢、筑起專利包圍圈,國內LED企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謝蘇云指出,國內不少廠家的產品或多或少也存在侵權的問題,雖然國外很多巨頭還沒有來收取,但只要LED市場慢慢鋪開后,這些問題就會很突出。
豬要等養肥才能宰。他舉了個例子來說明,現在國外LED巨頭就好像當年的微軟,在視窗系統推廣的時候,最初不管是盜版還是正版都鼓勵大家用,等到市場對其產生依賴性后,就開始收費,去年底,深圳有企業就因為侵權而被起訴,索賠金額高達2億元。
彭新宇覺得,LED產業最大的困境在于沒有標準、沒有規范。標準是對各種產品的具體技術要求,雖然政府重視這個產業,但是一直就是沒有標準出臺,所以大家都在惡性競爭,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對行業健康發展影響非常大。另有業內人士透露,珠三角2000多家企業中能做到產品穩定、按訂單生產的不到一半。
而謝蘇云則指出,其實現在國家各部委、各地方政府都在制定LED的相關標準,不僅工信部有一套,甚至上海、廣東、陜西、深圳等地方也有自己的標準。不過除了工信部以外,各地政府的標準,往往也有可能參雜了當地企業的利益,這將導致企業利用標準壟斷地方市場,反而成為產業發展的障礙。
另外謝蘇云認為,目前LED技術還處于成長期、不斷發展中,但是有些部門制定的標準是滯后、不符合時宜的,而有些則定得太高根本無法實現。這些都不足以對整個行業進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