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難題
擺在華為終端面前的品牌難題只是余承東的煩惱之一,更讓他尷尬的是,他每條微博的評論中,有相當多數都是詢問某款手機什么時候才能上市。也有人直接抱怨余承東是在吹牛:“你總是把華為手機說得那么好,市面上根本買不到!”
由于華為長期以來捆綁運營商的策略,手機銷售也完全依賴運營商渠道,造成了華為自有渠道以及社會渠道的覆蓋嚴重不足。
在華為2011年的手機銷量中,依舊有65%是依托運營商渠道銷售進行定制或者捆綁,通過零售渠道完成分銷的,只有35%。
一個不得不直面的尷尬局面是,華為在去年8月份巨資贊助了意大利超級杯,還舉行了盛大的云手機發布活動,按照一般的市場規律,手機高調發布之后的兩個月是手機銷售的高峰時期,而現實情況是,手機真正出現在市場上,已經是兩個多月之后,黃金銷售期已被錯過。
類似的“悲劇”在Honor身上再次上演。Honor的正式發布是2011年9月,可是上市時間已經推到了11月,等到市面上能看到產品已經是12月,聯通合約版發布則已經到了今年2月。
時至今日,仍不斷有用戶向余承東抱怨,無論是營業廳還是零售渠道,根本買不到Honor。據記者了解,即使華為內部員工想購買一部Honor也并非易事,反倒不如從淘寶上購買水貨版更方便。
不少用戶懷疑是不是華為的產能出現了問題,隨后余承東澄清說,產能根本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渠道。看起來,社會渠道的復雜性,實在讓華為終端“措手不及”。
對于如何平衡運營商渠道和社會渠道的關系,也是華為內部爭論的焦點之一。不少員工提出希望能以相對優惠的價格內部購機,此外,在小米手機熱銷案例的感染之下,充分利用網絡渠道也是華為考慮的方式之一。
不過這個想法遭到了終端中國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這樣做會暴露華為終端的價格底線,在與運營商進行價格談判時,華為終端會喪失談判底牌和砝碼,最終因小失大。這個爭論直接暴露出的,是華為在運營商渠道和社會渠道中出現的左右互搏。
市場留給華為終端的時間并不多,所以余承東“急于成功”的心態表露無遺。“未來能存活下來的第一集團不會超過5家,如果沒有規模,沒有規模的利潤,未來就無法生存壯大。”上述華為終端人士認為。
盡管2011年華為智能手機2000萬的銷量已經比2010年增長了5倍,但按照華為終端的計劃,今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6000萬~8000萬部,再增長3~4倍。“消費電子市場變化太快,雖然智能手機是個難得的機遇,但彎道超車的時間窗口在逐漸縮小。”上述人士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