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在華“血汗工廠”輿論風暴眼,“后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公司正在調整姿態。
昨日,蘋果官網披露,應該公司要求,第三方機構——公平勞工協會(FLA)已著手對包括富士康在內的蘋果總裝供應商展開特殊的志愿性督察。
記者昨(14)日致電FLA東亞事務協調員彭景雯(音)女士,彭女士證實FLA專家組已經在深圳蘋果代工廠展開駐廠調查,但一切具體情況統一由FLA美國總部媒體事務部門披露。截至昨日發稿時,本報撥打FLA美國總部媒體事務部門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蘋果向前跨出了重要一步!痹鴧⑴c多家NGO同蘋果公司談判的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這家向來以傲慢強硬著稱的企業如今開始正視社會責任,并向產業鏈上下游施加影響。
盡管遭遇密集質疑,但蘋果的股價并未受明顯影響,近三月來,其納斯達克股價從360美元左右幾乎一路上升至目前的500美元上下。
富士康調查已開始
此次受托進行調查的FLA成立于1999年,致力于監督全球各地工人的工作條件。今(2012)年1月,蘋果成為FLA首個科技業會員企業。今年2月,蘋果首度公開了其多年視作機密的供應商名單,并披露了自2006年以來其對供應鏈自查的記錄,并承諾將請FLA進行第三方調查。
第三方調查已經開始。蘋果官網披露,由FLA總裁范希爾登(Auret van Heerden)率領的一個勞工權益專家小組已于本周一上午對富士康深圳工廠展開初次調查。
作為此次獨立評估的一部分,FLA將就工作和生活條件詢問富士康數千名員工,問題涉及其健康、安全、薪水、工作時長、同管理層的溝通等。FLA調查小組還將檢查工廠的制造區、員工宿舍及其他設施,最終給出一個綜合的評估報告。
來自富士康方面的消息也證實了此事。富士康零售部門主管、公司發言人胡國輝(Louis Woo)周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FLA將對富士康在中國的至少四個廠區展開調查。
FLA的調查將覆蓋90%以上的蘋果供應商,首份調查結果和意見將于3月初在其官方網站(www.fairlabor.org)上發布。
據馬軍稱,自2010年4月開始,中國的多家NGO就蘋果在華供應鏈社會責任缺失發布報告,但蘋果直到2011年8月才開始同中國NGO溝通。此后的半年間,雙方進行了6輪會談,在巨大的分歧間逐步找到了共識。
今年1月,中國NGO代表終同蘋果達成協議,將從兩家供應商試點開始,由NGO組織對其中國供應鏈的環保問題進行第三方獨立調查。而在勞工權益方面,蘋果承諾委托FLA進行調查并在其官網公布結果和意見。
馬軍說,業內會密切關注FLA調查的內容是否會全面公開細節。他認為,對于蘋果而言,關鍵的一步是做到真正的第三方調查,即除涉及公認的商業機密信息外,調查過程、結果及細化數據全部向公眾開放。他表示,由中國NGO負責的環保領域試點供應商名單還未確定,但調查方式肯定會全面公開透明。
但也有曾在蘋果供應商服務人士對記者透露,此前蘋果也曾進行過不少調查,但供應商會提前應對,包括暫時調整工期、控制工人言論等進行敷衍、粉飾。他對這次FLA的調查結果是否全面真實仍感擔憂。
質疑外包道德基礎
硬蘋果開始軟化,被認為是受到了來自媒體和公眾關于社會責任質疑的壓力,它急需修復被嚴重損害的商業名譽。
在其龐大的產業生態中,蘋果居于價值鏈頂端,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韓國代表部的數據稱,蘋果公司每部iPad的利潤達150美元,為銷售價格的30%,提供了CPU、液晶屏、內存等核心零部件的韓國得到的利益為34美元,而中國勞工獲得的薪水則僅僅為每部8美元。
人們認為它助長甚至催生了“血汗工廠”,忽視勞工利益保護。近年以來富士康10多人連續跳樓事件、蘇州聯建正己烷毒害事件、武漢明幸電子排污事件、蘇州可成有毒氣體排放事件、成都富士康和上海和碩的爆炸事件都招致了全球媒體的質疑。
另一個壓力是有關“美國就業崗位流失海外”的質疑。該話題因美國選戰引發極大關注。
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詢問蘋果當時的掌門人喬布斯,能否將外包的制造業就業崗位轉移回美國,喬布斯說由于巨大的成本差異已無可能。
但近期美國媒體開始集中批評蘋果,稱其靠犧牲中國勞工權益獲得低成本,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易對本報分析說,美國媒體的弦外之音是:蘋果在中國享受的低勞工成本是不道德的,因此其拒絕將就業崗位轉移回美國的理由也不正當。
2012年1月中旬,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曝光富士康等蘋果代工廠非法使用童工、長期加班。報道稱,中國工人每日實際工作時長達14~16小時,且工作期間不允許上網、如廁、接聽電話。
在各方壓力之下,1月16日,蘋果公布一份供應商報告,詳細介紹了供應鏈上156家供應商工廠的工作條件。
報告稱,近三分之一的供應商沒有遵守蘋果的工資和福利標準,有5家工廠雇傭了童工,有112個工廠在存儲、移動以及處理有毒化學物質方面存在不當操作問題。其中,蘋果最大的制造伙伴之一富士康被多次提到。
該報告并未令美國公眾滿意。1月21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報道,揶揄地稱蘋果中國代工廠的勞動條件太差,“美國人干不了”。4天后,《紐約時報》再推重磅報道,直斥“iPad是用中國工人血汗打造”。于是,美國媒體、勞工組織群起抨擊蘋果和富士康。
此外,蘋果態度轉變,同掌門人的更迭也存在時間上的平行關系。馬軍認為,蘋果態度的轉折點出現在去年8月至10月間,正是喬布斯離職繼而去世、新CEO庫克上任之際。
喬布斯的性格向來以強硬、自我著稱,且從未到過中國。
而喬布斯的繼任者庫克在外包戰略和中國供應商關系上更為靈活。當年,正是庫克說服喬布斯,推動蘋果將制造全面外包。而富士康母公司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同庫克也是老朋友。
實際上,庫克早已參與過富士康社會責任危機的緊急處理。2010年6月,庫克曾帶領一批蘋果高管以及兩名資深自殺干預專家趕赴深圳,對富士康員工連續自殺事件展開調查。
馬軍說,在同蘋果溝通的數年間,能夠明顯感到不同領導人時期的態度差異。相比喬布斯時代的絕對強硬,庫克治下的蘋果更為坦誠,也更有溝通意愿。
李易也認為,在喬布斯離去、公司登上頂峰后,蘋果未來面對公眾的姿態、作風或許將更為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