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液晶顯示領域的龍頭企業,三星電子給全球的同行帶了一個很壞的頭。
在當前“中國企業紛紛學三星”的熱潮下,三星電子卻在全球及中國市場上頻頻陷入“被質疑、被指責”的漩渦中。早在多年前完成對全球液晶顯示產業的全產業鏈布局的三星電子,在牢牢占據全球液晶顯示面板、全球液晶電視、全球電視顯示器等多個領域市場份額首位背后,還存在以“價格壟斷”等不正當手段,侵害全球位于下游產業中產品制造商、購買者的利益。
日前,三星電子在中國市場又被爆出,旗下銷售的高端液晶電視宣傳“三星原裝”有欺詐消費者的嫌疑。原因是一段時間內,三星電子在家電賣場中標注的“三星原裝黑水晶面板”更改為“黑水晶面板”,撤下“三星原裝”字樣,暗示前期宣傳存在不實。
至今,三星電子未對此事給予社會和公眾以“合理解釋”。不過,據悉,早在2006年三星等外資曾被投訴“用臺灣屏偽裝三星屏化身高端大打價格戰”,隨后三星承認“在低端產品系列上使用臺灣屏”。
家電專家于清教指出,“三星電視無論是采用臺灣屏,還是三星屏,都無可厚非,但不能利用企業的制造優勢,形成對市場和消費者知情權的傷害。更不能為追求市場利益最大化,以虛假宣傳等欺騙手段傷害侵占市場和消費者利益。”
如此來看,絕對市場份額下的全產業鏈布局,在推動企業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同時,還成為企業順手“壟斷”向下游的制造商和用戶謀求不正當利益時提供巨大便利。
壟斷下的直接利益掠奪
壟斷,與龍頭企業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兄弟。
在三星電子完成對全球液晶顯示面板產業的布局之后,以利益為導向建立“液晶面板利益共同體”,最終對下游的制造商和終端消費者形成“價格壟斷”,從而避免“液晶顯示面板市場價格走低、實現企業投資利益回報最大”目標。
自2008年美國舊金山法院發起以三星電子、LG電子為首的全球主要液晶面板生產企業的壟斷調查后,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歐盟委員會也對三星電子等展開相關調查。去年,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FTC)以共謀操縱市場價格為由,宣布對三星電子、LG電子等亞洲液晶面板制造商予以1940億韓元的罰款,罰金創韓國史上最高。
2010年,美國舊金山法院裁定三星電子、LG電子、夏普等全球液晶面板巨頭合謀操縱價格,導致下游企業、消費者支付較高費用。法院認定,在1999年到2006年間,不管直接購買液晶面板或是間接買入液晶電視、顯示器等產品的客戶與消費者,均可以對這些面板制造商提起訴訟,要求賠償。這一面板價格壟斷案至少影響到上百萬美國消費者,他們使用的電腦、手機、平板電視等許多家電都因為包含涉案元件而受到損害。2011年,三星電子、夏普以及其它6家液晶面板制造商,同意支付3.88億美元的罰款,以了結液晶面板采購商在美國舊金山聯邦法院提起的集體訴訟案。
此前,在歐盟對韓國LG電子等5家液晶面板生產企業合計處以6.49億歐元罰款中,雖然三星電子也參與實施液晶面板價格壟斷行為,但歐盟委員會披露:三星電子對這一價格操縱行為進行揭發,最終免于罰款處罰。
由于全球液晶面板顯示產業主要掌握在以“三星電子、LG電子”為代表的少數幾家企業手中,一旦他們形成利益共同體,很容易對下游的相關產業和消費者造成影響。有國內液晶電視企業人士向《中國企業報》記者透露,“過去幾年液晶面板占到整機成本50%—60%之間,最高達80%以上,盡管全球液晶產業競爭白熱化,但液晶面板價格一直較為穩定。處在下游的整機制造企業并沒有議價能力。根本不敢要求降價,反而是這些供應商不時借機漲價,只能敢怒不敢言。”
在全球液晶顯示產業的“價格利益同盟”中,三星電子顯然是“功不可沒”。一方面,通過“利益同盟”對下游制造商和終端用戶造成利益傷害;另一方面則主動揭發價格同盟聯合控價避免反壟斷機構的處罰。
在于清教看來,“三星電子的這些行為,就是典型的利用自身對市場的支配地位,在全球液晶面板顯示產業形成‘拖拉斯’,壟斷行為表面上損害的只是面板采購商,如電視機、電腦、手機等制造企業的利益,最終傷害的還是終端用戶利益。”美國舊金山法院明確指出,“液晶顯示面板或是間接買入液晶電視、顯示器等產品的客戶與消費者,均可以對這些面板制造商提起訴訟,要求賠償。”
隱形下的消費安全傷害
壟斷下的蛋,個個是臭蛋。
日前,三星電子在中國市場上,突然將產品宣傳的“三星原裝黑水晶面板”中“三星原裝”字眼撤換,暗指此前銷售的“三星原裝黑水晶”液晶電視存在虛假夸大,涉嫌冒充“原裝屏”抬高產品售價。
此前,夏普液晶電視在中國市場銷售過程中,一直主打“日本原裝”概念,并在高端液晶電視領域確立絕對優勢。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三星原裝,意在借鑒夏普的‘日本原裝’定位,確立在高端上的產品競爭優勢。”
其實,三星電子在中國液晶電視市場上的“虛假宣傳”并非首次。早在2006年,三星電視就存在“用臺灣屏偽裝三星屏”,從而借助“三星高端形象”直接參與國內市場的價格競爭。
長期以來,由于全球液晶顯示面板產業的“市場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以三星電子為代表的少數企業手中。這種壟斷,一方面直接導致下游的制造企業都不敢輕易得罪,只能承受上游企業的“漲價”行為;另一方面,液晶屏生產基地等商業信息被高度不透明,并成為企業調節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三星電子這種全產業鏈布局下的壟斷不只是體現在產品價格上,還包括對商業信息的高度不透明,直接帶來的是消費者短期和長期利益遭遇重創。
在浙江萬里學院客座教授馮洪江看來,“如果三星電子帶領下的面板價格同盟被提前瓦解,全球液晶電視、液晶顯示器、手機等產品的價格會降得更快、降幅更大。”在三星電子的這一“大規模、高度全產業鏈”商業競爭格局下,表面上的受益者消費者,將成為最終受害者。
與此前企業在“產品質量、服務質量”不穩定、不可靠,對消費者造成的直接利益傷害不同。當前,三星電子無論是在上游液晶顯示屏業務上形成的“價格同盟”,控制液晶面板價格走勢,避免價格走低,還是直接面向終端用戶,在液晶電視整機上利用“三星原裝”字眼展開的虛假宣傳,這正在對終端消費者形成一種新型、隱性“消費安全”傷害。
于清教指出,“三星電子通過市場支配地位形成的‘產品價格和商業信息’控制,給消費者帶來的利益更為隱蔽和巧妙。從某種程度上看,三星電子的這種行為還會引發市場新的不公平競爭。”
產品良心被泯滅的三星電子,到底將走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