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曾是金字招牌,在全球風光無限,如今它頭上的光環正漸漸褪去。
今(2012)年2月初,索尼、松下、夏普日本三大電子巨頭發布2011財年預虧公告,索尼彩電業務連續八年虧損,夏普創下成立百年來最大虧損額,松下刷新了日本企業的虧損紀錄。日立、東芝的利潤額也同比下降……這猶如投下一個重磅炸彈,給“日本制造”罩上一層陰影。
換帥、業務重組、拓展新領域、部門架構調整、生產方式轉變……日本電子企業正進行“二戰”以來最大的一次調整。不過,專家認為,已經踏上轉型之路的日本企業,如果不采取開放合作的新思維,將很難重拾往昔的輝煌。
收縮、重組與轉型
“日本電子企業這一輪變革的關鍵詞是收縮、重組和轉型。”帕勒咨詢有限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如此認為。
彩電業務是日本電子巨頭虧損的重災區,所以彩電業務“瘦身”是這輪變革的主題之一。
作為全球最大等離子生產商的松下,不得不面對等離子全球份額日漸下滑的殘酷現實而縮減產能。去年10月底,松下宣布將三家等離子工廠“三合一”,上海工廠的等離子設備注銷,日本兩家等離子工廠只保留一家。而鼎盛時期,松下在全球擁有五家等離子工廠。
松下的液晶工廠也轉產小尺寸非電視用途液晶面板,2012財年非電視用途占比提高到50%;它還擬將一家液晶工廠轉讓給由索尼、日立、東芝合資的中小液晶面板生產公司。
原來等離子陣營的另一家企業日立,早已停產等離子屏,并且計劃結束65年彩電生產的歷史,從今年開始將彩電生產業務整體外包出去。
索尼今年1月正式退出它自2005年起與三星合資的“S-LCD”液晶面板項目,將手中50%的股份轉讓給三星。索尼立志摘掉彩電業務多年虧損的帽子,甩掉虧損的面板業務已是必然。
鑒于全球經濟不景氣及面板供過于求的變化,索尼將2012年彩電全球銷量的目標從三年前設定的4000萬臺,下調至2000萬臺,為此付出500億日元的額外費用。同時,增加彩電整機生產外包的比例,以降低成本,希望彩電業務在2013財年實現扭虧。
夏普也宣布暫時停掉50%液晶面板的產能,并增加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