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信息技術的變革也帶來了信息安全方面新的挑戰。在近日舉行的2012中國電信業信息與網絡安全高層論壇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業界各方應增強安全意識,普及信息安全知識,加快信息安全產業發展,推廣關鍵的軟硬件技術,從而促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業務的健康發展。
目前,世界各國均高度重視信息安全問題。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介紹說,美國近年來對國家安全戰略進行了調整,通過《網絡空間國家戰略》等一系列舉措保障信息安全;俄羅斯將維護經濟安全和信息安全提升到保證國家安全的高度;歐盟也在著力推動共同的信息安全和防務建設。
當前,我國信息化正進入全面深化發展的新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指出,兩化融合、工業控制信息化、三網融合、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給我國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新任務,對信息安全保護工作帶來了新挑戰。
2010年“網震”病毒破壞了伊朗核設施,這一事件震驚了全球。這標志著網絡攻擊從傳統的竊取信息的“軟攻擊”階段升級到直接攻擊電力、金融、通信、核設施等核心要害系統的“硬摧毀”階段。沈昌祥認為,信息安全已成為確保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核心問題,而傳統的封堵式安全防護方法難以解決封閉的、實時處理的工業控制系統的安全問題。
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后,網絡更開放、終端更復雜等將帶來更大的信息安全風險。信息量急劇增加,信息內容控制將對信息保密防范技術提出更高要求。終端智能化和接入多樣化使我們面臨更復雜的攻擊。另外,大規模的用戶將給監管帶來挑戰,而且還存在原有法律與三網融合新要求相沖突的問題。因此我們應建立新的監管體制和法律體系。
物聯網將傳感、通信和信息處理整合成網絡系統,把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物聯網規模部署后,其安全性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物聯網中存在大量感知節點(智能設備和傳感器),存在信息被竊取的隱患,而且大量的節點以集群方式連接將對網絡通信更加依賴,對分布式的物聯網核心網絡管理平臺的安全性、可信性要求更高,對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和身份認證的可信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云計算是一種能夠動態伸縮的虛擬化資源,通過網絡以服務的方式向用戶提供計算能力。寧家駿指出, 迄今為止,安全性問題仍然是云計算潛在用戶的最大顧慮,因為云計算不但放大了互聯網原有的一些安全問題,而且增加了一些新的安全隱患。
那么,在新時期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如何做好網絡安全保障工作呢?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副局長熊四皓提出四點建議:第一,增強保障網絡信息安全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第二,重視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第三,加強各方的協調配合;第四,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網絡安全人才隊伍。
目前,信息網絡幾乎已經“無處不在”,互聯網向移動化方向發展,各種智能終端不斷涌現。寧家駿表示,移動通信的主體正從設備向用戶轉移。因此,用戶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一環。
網秦聯合創始人、研究副總裁鄒仕洪認為,智能終端的普及和3G時代的到來,使得個人用戶面對更大的信息安全威脅。賽諾公布的2011年《中國手機安全市場現狀與趨勢》顯示,93.5%的受訪者表示經常或偶爾受到移動安全威脅。在用戶遭遇的移動安全問題中,“騷擾、垃圾短信”,“騷擾電話、響一聲電話”和因感染手機病毒導致的頻繁死機、惡意扣費等成為用戶面臨的主要安全問題。他建議個人用戶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隨意瀏覽不可靠的網站,不下載未經認證的應用或游戲。由于新的安全攻擊隱蔽性更強、破壞性更大,他建議廣大用戶一定要安裝專業的安全軟件,避免“中招”。
熊四皓表示,在新時期做好網絡信息安全工作是業界各方的共同使命,他呼吁產業鏈各個環節積極配合,抓住機遇,圍繞中心,突出重點,共同推動網絡信息安全工作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