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大咖們正將電影變成一場超越極限的瘋狂技術狂歡,正在熱映的《霍比特人》就是其中之一。這是第一部用48幀拍攝的3D電影—影評者視其為電影技術史上的第五次革命,它宣告近百年的24幀技術或快過時了。
一幀就是一幅靜止的畫面,人類眼睛的視覺暫留正好符合每秒24幀的標準,因此24幀/秒成為傳統電影膠片的常用格式。但當3D技術產生后,每秒24幀會使高速運轉的畫面顯得不太穩定,并帶來眩暈感,而48幀可減少24幀產生的運動偽像,并減輕3D的頻閃問題。
德州儀器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on的縮寫,即為數字光處理)產品事業部則是這項技術的提供者—DLP是由德州儀器創造的一種全新數字反射式的投影技術。在某種程度上,你看到的電影能有多酷取決于這家公司的研發水平,其在數字影院的地位堪比好萊塢。德州儀器(TI)是全球最大的模擬電路技術部件制造商,全球超過85%的數字影院采用DLP技術,而中國的數字影院無一例外全部使用了DLP芯片。
顛覆者
早在三年前,電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曾在好萊塢夏季經典電影節(Cinecon Classic Film Festival in Hollywood)上展示一部只有十幾分鐘的小短片,其畫面清晰度達到每秒60幀,直到三年以后的今天,48幀技術才開始投入使用。卡梅隆此后首次使用3D技術把《阿凡達》搬上熒幕,開啟電影界的3D時代。
卡梅隆夢想成真的幕后功臣正是DLP影院產品事業部經理大衛·鄧肯(Dave·Duncan)。七八年前,為了解市場需求,鄧肯每隔幾個月就去一次好萊塢,他與詹姆斯·卡梅隆和皮特·杰克遜等一線導演稱兄道弟,后者稱其為“好萊塢大衛”。
如此行事的目的在于根據客戶需求研發更適合市場的芯片。回溯到1999年,好萊塢電影還在廣泛使用膠片,但膠片會磨損,會因運輸中濕度、運送等原因損壞,輾轉播放數輪之后,觀影質量會急劇下降。但商機亦隨之而來—數字電影由此催生。
鄧肯堪稱好萊塢電影技術的見證者—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從單聲道到3D環繞音響,從2K到4K,從24幀3D和48幀3D。卡梅隆甚至正考慮用60幀來拍攝《阿凡達2》,而這也是人眼能夠接受畫面運動的視覺極限。
至今為止,鄧肯尚未遇到技術上不能逾越的難題。鄧肯透露未來數字電影的發展方向可能是畫面互動,例如將屏幕中的泡泡變成觀眾可感知的東西。
最大的挑戰在于影院市場的反應遠滯后于技術。中國觀眾們并未發現《霍比特人》的獨特之處,其原因在于中國影院屏幕還未升級到可播放48幀的版本—DLP亞洲區產品總監黃志光對此頗為不解:“影院從以前的設備升級到48幀版本,技術上沒有任何的障礙,也不需要耗費任何成本的,僅取決于運營商、院線對機器的升級。”黃志光對《環球企業家》說。
其業務增長瓶頸在于DLP芯片一旦采購,技術的更新通過軟件升級即可完成,不會因性能提升而增加收入,數字影院市場基本已瓜分殆盡,市場投入獲利卻很有限。“傳統膠片轉成數字電影,市場容量基本固定。除中國以外,全球市場增長已經受限。”德州儀器高級副總裁兼DLP全球業務總經理肯特·諾瓦克(Kent·Novak)對《環球企業家》說。
中國作為DLP數字影院全球增速第二的市場,意料之外的是其增長潛力在于三四線城市,且以低端芯片采購為主。為了掘金這一市場,DLP甚至專門針對中國和印度推出名為S2K的芯片,它適用于更小的投影機及僅十米寬的屏幕。“過去父母觀影的影院,很多都不符合好萊塢數字影院創導組織的標準,大片無法引入,而S2K芯片既達標又成本低廉,在中國和印度很受歡迎。”諾瓦克說。
為了開拓市場,諾瓦克甚至將眼光投向影院之外,甚至包括電子消費、教育等產業。例如在教育領域的前投投影市場,DLP產品事業部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在微型投影市場,其全球市場份額甚至超過80%。此外,汽車、醫療、3D打印等市場的潛力亦頗豐。
影院之外
其中,消費類投影儀是DLP總體業務增長最快的部分。在DLP不足30平米的展廳內,你能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可投影分別率和亮度堪比電視的手機、可放大血管便于輸液的醫療掃描儀則、可數字化顯示路況汽車擋風玻璃等不一而足。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款蛋糕大小的流媒體微投儀,其內置揚聲器和音箱,打開即可瀏覽Youtube、Hulu和Netflix等視頻網站。
在微投影這樣競爭激烈的市場,DLP曾面臨LOCS技術和激光掃描技術的競爭。但DLP競爭優勢在于其圖片的亮度和質量尤勝一籌,成本上亦更具優勢。對于DLP而言,微投影市場的地位頗為尷尬—DLP與影院客戶保持著不成文的默契:不將電影中的最新技術推至家庭。時至今日,DLP產品線共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分支:TI DLP用于家庭消費領域,DLP Cinema則用于影院。
不過,為了擴大既有的家庭消費市場,DLP已與三星、3M等合作簽約,但未來其將面臨強有力的競爭者—谷歌與蘋果。以谷歌為例,Google Glass顯示谷歌已在虛擬現實增強顯示設備上發力,其穿戴式計算器能夠檢測到日常生活中的物體,并向物體投射放大的虛擬用戶界面。當《環球企業家》提及與谷歌合作還是競爭時,諾瓦克隱晦地說:“我們同意那個概念的產品,相信DLP的微投技術是可以提供方案滿足那項需求。”
微投技術應用的另一個戰場則是汽車應用領域。諾瓦克預計DLP技術的汽車應用實現需要等到2015至2016年,這將帶來非傳統顯示業務的突飛猛進。一項名為“增強現實抬頭顯示器技術(HUD)”可將道路信息和視頻信息投影到擋風玻璃上,駕駛員視線在不離開駕駛區域的情況下,可看到更多的輔助信息,其中包括速度,與GPS結合的引導駕駛,甚至下雪時精確的路面信息顯示等。
創客幫助DLP拓展生意疆界。諾瓦克發現傳統教學用的投影儀不僅僅賣到學校、會議室,大買家還包括創客階層。與破壞性的傳統黑客截然不同,創客會把投影儀拆開,取出芯片,利用光機等器件創造新應用。創客們甚至通過DLP 3D測量獲悉魚的密度,精確計算切口應在何處。這項技術被用于北歐魚產品的包裝后,生產繁瑣度大大縮減。
“這是真實的應用,已經發生在一個很小的公司里,現在我們有很多創新的應用都是在中小企業里發生的。”諾瓦克對《環球企業家》說。
類似的情境亦在中國出現。兒童換牙做牙套或者成年人補牙時,過往做法是把石膏放在口中,十分鐘后取出模具,后根據模具形狀做新的牙齒。如此病人和醫院均需反復溝通和測試牙套與牙齒是否合適。聰明人想出了新方法:利用3D掃描,只需把儀器放入口中即可精密測算牙齒結構,數據上傳電腦后即可看到的牙齒結構圖。不久前的德國牙醫展上,DLP的合作廠商已宣布將其上市,上海一家名叫Care Stream的醫療公司即成為嘗鮮者。此外,DLP技術的3D掃描功能已應用于工廠模具檢驗與3D打印中。
跨界融合的改變已開始,但最大的挑戰亦在于此。“機會很多很多,但不可能是每一個機會都投入,所以更需要跟客戶很緊密合作,確保一旦投入,雙方都能雙贏。”諾瓦克對《環球企業家》說。跨界融合正是當務之急。德州儀器正通過各子部門配合,專門為創新者如創客提供開源硬件,開放其包括DLP顯示技術在內的多種芯片和軟件程序,降低創新者自主研發的技術門檻。諾瓦克確信上述看似不經意的做法將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