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紀90年代,多媒體互動技術在英美等國興起,乃至傳入中國后,被應用于展覽展示行業,至今已有三十多個年頭。如今只要我們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發現原來隨處可見的傳統信息展示形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多媒體互動展示形式所代替。
而在眾多的多媒體互動展示形式中,被使用得最為廣泛,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觸控屏幕。也正是這個原因,市場上對于觸控屏幕的需求越來越多,對于尺寸的要求也越來越大。但是觸控效果最為穩定的電容屏卻因為技術、工藝等種種原因,始終無法超過50寸,這樣就逐漸形成了屏幕與觸控系統分離的趨勢。
目前,與LED等大尺寸自發光屏幕結合的觸控系統主要是紅外框技術,與大尺寸投影屏幕結合的觸控系統主要是紅外攝像頭技術,包括后來微軟推出的kinect,也是建立在紅外攝像頭技術基礎上的一種隔空觸控系統。可以通過灰度識別分離人物與背景,從而判斷人的肢體語言,形成與屏幕畫面的互動。
但無論是以上那種技術,只要是基于紅外,在其他方面或許各有優劣,卻都難以避免一個共同的弊端,那就是非常容易受到環境光的干擾,即使微軟所推出的kinect也同樣無法幸免。因此我們很少見到大尺寸(150寸以上)的觸控屏幕出現在戶外,就算在戶內也要盡量避免較亮的光線,否則觸控系統就會出現反應過敏或者反應失靈等種種問題,嚴重地影響到使用。
正是這樣對使用環境的制約,局限了大尺寸觸控屏幕在市場上進一步發展的前景,同時也為新科技的誕生提供了催生空間。
這兩年德國、俄羅斯、日本,當然也包括我國都有不少互動技術公司在致力于新的觸控系統開發,也推出了不少新產品,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摒棄了以往基于紅外原理的觸發控制,使用雷達掃描方式代替。
這種用雷達掃描方式實現大尺寸觸控的新型技術首先在德國實現了突破,該設備單機掃描半徑達到4M,觸點精確,可以在8M*4M的大型LED屏、或者投影屏幕上實現全屏觸控。并且適用于任何光照環境,包括戶外,售價1.5萬歐元。隨后是俄羅斯,也出現了同類產品,功率以及掃描參數基本與德國的相同,零售價格也在10多萬人民幣。
隨著這一新科技的突破與普及,很快觸控屏的發展將會進入另一個超大屏幕的時代,而我們對于信息被動接受的方式,也終將徹底轉換為無論戶內還是戶外,時時刻刻與信息的精彩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