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能夠幫我們了解想要選購的商品,比如產品規格、價格等細節信息。而谷歌顯然也希望搞清楚,這些行為對營銷和購買決定有著怎樣的影響。在研究結果中,79%的智能手機用戶,被谷歌歸入“智能手機消費者”(smartphone shoppers)類,即每月至少一次在商店中,使用自己的手機。
如果美國境內有1300萬智能手機用戶,那就意味著其中1100萬會通過自己的智能手機 進行購物準備,或者在商場使用手機進行查詢。因此谷歌對這一問題的熱情就不難解釋,這是多大的一棵搖錢樹!
谷歌消費者營銷機構理事會(Google Shopper Marketing Agency Council)與M/A/R/C Research合作,研究人們究竟在準備購物或在商場中,使用智能手機做了哪些工作。2012年第三季度,他們進行了研究分析整個趨勢,并使用由 1500位智能手機用戶完成的調查來獲得數據。此項研究僅對智能手機對到店消費進行的影響,并沒有延伸到網上購物。
而研究中,最令人瞠目結舌的發現,是那些在到店購物過程中堅持使用智能手機的人,比那些偶爾會使用的人多支出25%。比如,在健康和美容領域,少量使用手機 查詢的用戶,平均購買的產品價格為30美元,而總在使用這些服務的用戶,平均花費則高達45美元。在家電類產品中,前者平均支出250美元,而后者則花費 350美元。
其他的結果并不會讓人大感意外—比如人們通常使用智能手機進行價格比較; 并且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智能手機查詢貨品信息,而以往這些都是店內銷售人員的工作。在購買家用電器或電子設備的時候,買家會更傾向于使用手機“自助解 答”,雖然這些商品往往價格更為昂貴,并且容易造成混淆。雖然谷歌并沒有在報告中,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不過客戶此舉,可能希望在作出重大決定的時候,避 開銷售人員,從而減少壓力或者略有偏頗的意見。
從谷歌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發現,可能是82%使用智能手機的消費者表示,他們使用搜索引擎進行信息查找——62%跳轉到商店網站,20%轉到經銷商。而且比起應用軟件,更多的買家喜歡使用移動版網頁搜索比例分別為35%、65%。
谷歌強調,這些數據能夠對市場營銷和戰略決策提供幫助,向實體商店證明了網站的必要性,以及定價決策的重要性。這樣的結論顯然在暗示,使用谷歌的服務如搜索、地圖、Google+是吸引消費者的一種方法,無論是怎樣的數據都有價值。
不過這份報告也引來了質疑之聲,因為調查結果可能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智能手機用戶。因為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傾向于網上購物。再比如,某位顧客可能的確會在去商店購物的時候使用手機,但是卻并不經常外出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