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背景
多點觸控技術發源于20 世紀70 年代,近幾年來該技術愈發受到重視,在多個行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且發展的速度十分驚人。2009 年10 月支持多點觸控技術的Windows7 的發布宣告了多點觸控時代的到來,帶多點觸控功能的微軟surface 和最近的iPhone4S 更是引發時尚狂潮。
多點觸控是在同一顯示界面上的多點或多用戶的交互操作模式,它摒棄了鍵盤、鼠標的單點操作方式。用戶可通過雙手進行單點觸摸,也可用單擊、雙擊、平移、按壓、滾動以及旋轉等不同手勢觸摸屏幕,實現隨心所欲地操控,從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對象的相關特征,例如,文字、錄像、圖片、衛片、三維模擬等信息。
雖然目前觸摸屏主要應用在手機等中小尺寸的電子產品上,但隨著英特爾在IDF 大會上推出搭載win8 系統的超極本樣機,并展示十點觸控技術之后,多點觸控的中大尺寸觸摸屏市場應用空間將得到進一步的擴大。“物理按鍵年代”后的“多點大觸屏時代”已經來臨。如多點觸摸會議桌,采用無紙化辦公模式,無需攜帶個人筆記本,可以不用投影機,通過寬大的桌面顯示屏幕,可多人對同一個問題討論,對同一張圖紙修改編輯,改變了傳統的會議模式,讓溝通更暢快,讓創意隨時迸發。
多點觸摸的應用開發無疑需要觸摸硬件的支持。雖然目前很多硬件支持HID 協議、TUIO 協議等標準協議,然而即使當我們獲得了觸摸點的信息,如何解析成操作,或多或少都是一件比較繁瑣的事情。雖然一些硬件廠商提供了部分簡單手勢開發接口,然而他們只針對自己的觸摸硬件設備。如微軟Windows7 的發布給多點觸摸開發提供了較好的開發接口,但它開發的多點觸摸應用很少:一是它限定了觸摸基于HID 協議,二是它將觸摸消息捆綁到窗口上,三是它的“窗口局限性”,沒有體現真正的協同操作與并行操作。
華平推出多場景下具并行性的多點觸控系統
基于以上問題,華平發明了一種多場景下具有并行性的多點觸摸手勢反饋系統,此系統應用于裝載有多個應用程序的電子裝置中。系統包括:
觸摸數據服務器:根據預先配置好的觸摸協議,監測觸摸數據信號,解析以及發送觸摸數據信號;
觸摸數據解析器:分別與觸摸數據服務器連接,與各應用程序對應,分別監聽接收到的觸摸數據信號、判斷觸摸數據信號是否是作用于某一觸摸場景的有效數據、以及發送觸摸反饋;
應用程序執行器:分別與觸摸數據解析器連接,用于建立實體應用場景、接收觸摸反饋、以及執行觸摸反饋。
圖1:多場景下具有并行性的多點觸摸手勢反饋系統
華平并行性多點觸控系統工作原理
當在多場景下進行并行性的多點觸摸操作時,觸摸數據服務器中的信號監測模塊會根據相應協議監測出觸摸數據信號,由解析模塊對數據信號進行解析,預處理模塊將解析后的觸摸點的位置信息轉化為屏幕的坐標數據、將觸摸點的狀態信號轉化為按下、更新、彈起等狀態數據,并可根據觸摸信號量、觸摸壓力強弱、觸摸有效范圍和觸摸可信度來確定觸摸點的有效性(防止誤觸摸或觸摸過程中假彈起狀態);接著由數據分析源模塊將觸摸點的位置信息、觸摸點的狀態信號、運行時唯一標記觸摸手指標識等觸摸數據信號發送給觸摸數據解析器。
觸摸數據解析器的監聽管理模塊接收到觸摸數據信號后,向觸摸數據服務器注冊場景容器,再由場景數據解析模塊配置與應用程序對應的觸摸手勢及存儲、調用這些手勢的解析算法,并將觸摸手勢反饋至上層應用接口,上層應用接口將這些手勢反饋發送到應用程序執行器,由應用程序執行器建立應用場景,接收觸摸反饋、執行觸摸反饋。
上述觸摸手勢解析算法包括各種手勢的解析處理,如:動態手勢實時解析、常見點擊類手勢解析、方向性手勢解析、以及自定義觸摸軌跡手勢解析等。觸摸場景手勢及其手勢說明,如表1所示:
表1:觸摸場景手勢表
華平并行性多點觸控系統的技術優勢:
1、對于特定場景,可以根據特定場景所需要的響應觸控,來定制具體操作解析方式,既易于將多點觸摸輸入成一個或多個操作,又提高了解析效率;
2、實現了觸摸數據的自動分類、獨立分析目標;
3、覆蓋了常見手勢操作,支持任意軌跡手勢,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和實用性;
4、解決了多任務應用的需要,提高了應用程序的效率,解決了因端口或設備被占用而造成的同一時刻只為單個應用或單個場景提供觸摸服務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