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數字標牌展,智能標牌的概念進一步發展。這種依賴于觀看者行為而決定展示內容的技術,可以將數字標牌內容展示的針對性、有效性大幅提升。但是,在感慨技術進步帶來的震撼效果的同時,筆者也注意到,因此而引起的“隱私安全”問題卻并未被注意。
例如,數字標牌展上展示的裸眼3D智能櫥窗應用:當消費者經過的時候,可以將漂亮的衣服、名貴的首飾穿戴在消費者身上,讓消費者接近以“照鏡子”的方式來體驗展示產品的魅力。這一技術有望在未來幾年逐漸進入市場。
但是,在這樣一套系統中,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會被采集:完全的影像、可供人物識別的面部特征、三維數據,甚至模擬的裸體形態(因為要給觀眾穿上虛擬衣服)。一個可行的方案是,只有得到消費者明確的授權,比如按了某一個按鈕,系統才完成上述程序動作。但是,即便如此消費者可能并不清楚,是誰獲得了自己的資料、或者這些資料如何被存儲和應用。雖然,商家可能完全不存儲任何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但是無疑通過存儲更多的消費者資料,商家有可能在商業上獲利。甚至,這些信息會被拿來出售。
另一種被展示的智能數字標牌解決方案是“更具觀眾的行為選擇展示內容”。這樣的系統并不必須采集消費者的影像資料。不過,這些觀眾或者消費者依然會有一些信息被留下。例如,國外有些廣告系統會向正在抽煙的觀眾展示煙草的廣告。這樣的系統,在設計上同樣依賴于影像采集和分析技術,雖然不是必須采集完整的消費者影像資料,比如以供識別身份的面部特征。但是,有這樣的系統存在于公共場所,至今沒有技術上的保障來保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不被收集。
事實上,任何的所謂智能數字標牌系統,都必須依賴于各種方式獲得的個人信息來實現個性的推送。甚至,僅僅是一些基于影像技術的“展示效果統計”功能,也必須依賴于一些“分明確”的個人信息的搜集。雖然這種應用對個人信息的采集量很少,但是導致這一事實的原因不是系統本身不能采集更多的信息,只是“運營商”現在不需要更多的信息而已。
而實現以上個人的信息采集過程并不復雜。只需要在終端屏幕前配備一個清晰度尚可的攝像頭,一組影響行為分析程序,一個基于匹配的行為意義數據庫和一些所謂關聯度緊密算法即可。這樣的一套系統和普通的監控涉嫌頭看不出任何差別,但是他可能獲得很多個人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很可能被用于商業行為。
即便是這些私人信息不被泄露、出售和勇于非道德的用途,普通觀眾和消費者還要擔心另一個問題:比如信息被盜。因為這些信息往往與一個人的活動區域和時間規律有關,獲得這些信息的人,通過一些比對技術,找出現實中信息屬于誰并不困難。而在這之后,會發生什么就難以預料。可能一些黑客只是出于好玩和惡作劇,但是不排除另一些人別有目的。
所以,在智能數字標牌開始起航的時刻,有必要率先來考慮一些安全性的問題和一些設計觀眾與消費者隱私的問題。數字標牌產業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技術的、管理的手段,來確保系統運行的過程不發生違法或者侵權的事例。尤其是數字標牌系統運營商,應當建立基于管理規則和先進技術手段的安全措施:這些措施不僅用于正常的內容推送和播放過程,也應該被應用于系統不被入侵、控制,系統獲得的觀眾信息不被泄露和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