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CES展會,OLED顯示技術并沒有爆發出令人驚喜的力量,行業依然處于比較“含糊”的時刻。
一方面,三星作為全球彩電巨頭,OLED事業原地踏步,大尺寸停留在試驗線階段,缺乏戰略性的產品推出。另一方面,LG在E4線量產的基礎上,擴大了OLED彩電的尺寸線,海爾等下游終端企業也加大了差異化產品推出力度,oled陣營甚至預期在2015年沖擊百萬臺年度銷售規模的關口。
這種品牌之間的反差,反映了OLED遇到的產業性困局。這個困局核心既是大尺寸涂覆工藝的穩定度、成本和成品率。不過,年底市場上,有一個特別的消息值得關注:TCL表示,印刷顯示技術有望進入國家支持的顯示產業創新專項。而印刷顯示,包括激光熱轉印、噴墨印刷、縫隙印刷等技術,在顯示產業的應用主要即是OLED面板和QLED面板的材料涂覆。
同時,在OLED大尺寸表現出“艱辛”的時候,中小尺寸卻已經遍地開花。2015年元旦前后,京東方確立了成都6代線OLED的布局;日本同行也正是以JOLED的品牌名稱,推出自己的OLED量產計劃;另有消息稱包含OLED量產規劃的TCL武漢面板基地6代線推動速度也在加速,此前TCL深圳T2線已經提前進入設備搬入階段,渴望提前量產。
如果將這些6代線看做中等尺寸,能夠兼顧手機、PC、TV等實用尺寸的生產線,那么在小尺寸線上OLED更是大放異彩。包括京東方全球第二條量產5.5代線、上海和輝的生產線、深天馬的項目等都在加速推動。在需求端,智能手表等超小尺寸上,OLED的輕薄、高對比度、節能和柔性特性,更是幾乎取得了大部分終端廠商的認可。
回顧液晶顯示的發展歷程,其顯示尺寸由小及大的過程非常明顯。三星等遇到的挫折,亦可看成是“一上來就瞄準大尺寸”,想一口吃個胖子造成的消化不良。而現在,通過4.5和5.5代線的積累,OLED的量產線已經進入到了6代線這種中等尺寸線的規模化建設時期,那么OLED大尺寸線的全面開花,亦應在這波6代線達產之后:如果這個判斷正確,這個時間點就是2年內。
雖然2014年開始,三星的政策性路線搖擺,使得OLED遭遇了一波寒流,但是這也成就了LG的新形象。在2015年CES展會上,LG憑借OLED、qled、8K等產品陣容,成為了最大贏家和真正的行業領袖。某種意義上,OLED正在成為撬動三星和LG兩大彩電和顯示巨頭,行業領導權之爭的關鍵砝碼。OLED的這一價值,被認為將可能刺激三星采取新的產業策略。后者的行動,更會被視為OLED何時走出“含糊”階段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