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北京舉行的INFOcomm展會,小間距LED行業有點亂:為何這么說呢?因為有一種叫做COB技術的新產品,開始改變既有的行業格局。小間距LED顯示屏,從只有表貼一種技術,到表貼和COB同臺較量,勢必增加整個行業未來的不確定性。
展會現場,國內高端工程大屏市場顯示的領頭羊威創,聯合飛馬控制臺展示了COB技術的P1.2和P1.5間距小間距LED顯示屏產品。這是繼去年威創推出P1.5小間距LED屏之后,威創COB產品的再次升級亮相。
事實上,自從2016年開始,COB小間距LED屏已經“溫度大升”。不僅一些二線品牌將其作為“后發優勢”的作品,重點宣傳,威創、索尼等巨頭在技術選型上對COB的傾斜,更是讓其成為一種“重要的次世代標準”力量。對此,有業內人士向投影時代網指出,LED顯示產業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器件集成工藝”的革新歷史。
從最早的單色燈直插、到三色燈直插、再到現在主流的表貼工藝,以及方興未艾的COB工藝。一系列工藝進步的同時,即是LED顯示屏“間距”的縮小。或者說,表貼基本代替直插工藝,就是由于器件密度的高度提升。而對于更微小的間距,例如索尼2012年展示的P0.57間距樣品,只有COB技術能“良好”的實現。
從歷史上看,COB作為一種電子器件集成工藝,并非新鮮事物。這種工藝比較表貼、直插,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支撐更高的器件集成度”,并在電路電子領域被廣泛應用。對于LED顯示,隨著小間距LED屏向更小間距發展,COB技術的優勢逐步體現了出來。對于這一特點,目前小間距LED市場的產品表現則是:COB技術從P1.5起步、主要進攻P1.2市場。而在稍大一些的間距產品上,COB幾乎沒有布局。
那么,COB技術是如何更適應“更小”間距產品的呢?答案在于,將大多數器件集成工藝集中在封裝階段、沒有表貼回流焊的二次高熱傷害、器件高度集成封裝,實現更好的耐固密封性。這些特點決定了COB技術的點缺陷率只是傳統表貼工藝的十分之一。對于更小間距的LED顯示屏,往往意味著單位面積更多的燈珠集成,這也就需要更低的壞點率才能保障產品觀感的可接受性。
當然,COB技術的小間距LED也有另一些優勢:例如,顯示畫面的顆粒感更低、畫面連續一致性更強。這一點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柔美”——在保持產品亮度、對比度和色彩優勢的同時,畫面更為柔美,這也使得COB技術的小間距LED屏更適合高端指揮調度中心等“近距離、長時間”使用的場所。
但是,COB小間距技術的優勢,也并非沒有市場爭議。一方面,產業已經大量布局表貼工藝的產品。表貼小間距LED產品市場供給充分,前期研發和產線建設投入成本已經接近消化,市場價格存在不斷下滑的趨勢。這實際導致市場上COB技術產品價格偏高。另一方面,小間距LED目前銷量最大的產品集中在P1.5-P2.0產品,這個縫隙段COB技術的優勢主要集中在“視覺舒適”這個效果上。其價值提升和價格增加的比例,市場接受力一般。
所以,市場定位、品牌定位等問題,實際決定了小間距LED品牌對COB技術的態度。INFOCOMM展會的表現則是,并非大廠一定推COB,亦并非新興企業都推COB技術。更多時候,COB是差異化高端市場的選擇。但是,無論如何,一種新技術的介入,使得LED行業的競爭復雜化,也為客戶提供了更多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