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投影技術而言,近年來的新技術突破雖然不少,但是光閥產品卻一直“原地踏步”。這成為投影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短板。
以占據國內市場銷量絕大部分的DLP投影技術為例,TI的DMD光閥產品,最新的產品是2017年終端上市的0.33英寸1080P光閥。——該產品技術其實是在2016年就已經推出的。
且從核心結構看,2016年TI推出5.4µm微鏡間距、17度傾角產品之后,表征技術精細度的“微鏡間距”指標就沒有在進步過。最近推出的DLP5534-Q1、DLP3034-Q1產品,在核心指標上則是7.6µm微鏡間距、12度傾角,可以說是“貨架技術在新應用場景下的組合”而已(比如面向汽車透明顯示需求)。
類似的問題在LCOS和LCD光閥上也有出現:即最小的像素間距還能不能進一步縮小——這直接關系到4K和8K時代,投影技術的可實現性和產品經濟性。雖然,理論上只要采用更大尺寸的光閥,就能解決8K等問題,但是這意味著成本的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似乎光閥產業對“抖動”超高清非常熱衷。例如,德州儀器上一輪微投光閥產品就是以抖動增密像素為核心。包括0.33的1080p和0.47英寸的4K。其中,在小尺寸4K產品上已經是雙向抖動振鏡技術——TI和JVC都有采用類似技術的產品。
雖然抖動技術可以很好的解決分辨率提升的問題。然而,一但從單一方向抖動變成雙向抖動,這種技術提升分辨率的空間也就被用滿了:也就是說如果像素個頭不能縮小,最小的8K光閥也會對應今天大眾投影機中“最大個頭”的產品(大個頭意味著高成本)。
所以,面對超高清市場,行業人士一直在關注核心光閥能否突破。尤其是數年沉默之后,2020年是不是“新光閥的春天”很值得期待:因為4K和8K視聽時代正在借助5G加速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