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云辦公”、“網絡教學”,還是未來5G+時代的多元互動大屏,大尺寸液晶交互顯示設備都是“現場體驗”的中心。這極大的促進了“電容觸控”產品大型化的市場發展。
據研究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大尺寸電容觸控顯示產品的市場規模是2017年10倍。大尺寸電容觸控產品,成為近年來“顯示產業罕見”的爆發性熱點產品之一。市場的迅速發展,自然會促使不同技術路線、不同類型的廠商加盟其中。納米銀線和ON/IN-CELL技術,正在變成最重要的“競爭對手”
TPK的納米銀線和LG的IN-CELL
TPK宸鴻CEO,2019年曾經表示,宸鴻TPK在廈門翔安建納米銀觸控產品專屬生產基地,以86寸大尺寸互動式電子面板計算,2019年年中月產能為1萬片,預計年底可達到2萬片規模;在2020年第二季,可釋放出4萬片的產能。”
作為全球最大的獨立第三方“電容互動”半導體產品供應商,TPK對納米銀線的投入是“戰略性”的,并且是全方面的。例如,TPK曾經表示,2020年上半年預計再新增一條產線,將切入智能型手機、穿戴裝置,目前有一個手機品牌客戶驗證中,最快第3季量產。這種產品可實現40萬次左右的“柔性折疊”。
TPK產品開發處副處長江耀誠博士,甚至直接表示“納米銀線相對于其他柔性觸控材料、如金屬網格、石墨烯等材料,其性能的優越性更為全面”。TPK預計納米銀線產品2020年可能達到營收占比5%。從大尺寸互動屏、手機折疊到車載顯示,都會在2020年實現產品目標突破。
相對于TPK將觸控的未來定義為“納米銀線”,LG在大尺寸觸控產品上,一直在深耕IN-CELL產品。2019年6月,LG Business Solutions在美國InfoComm 2019上展出了In-Cell Touch交互式數字平板。該產品覆蓋65/75/86英寸,采用IPS In-Cell Touch技術,創新的直接鍵合工藝,幾乎消除了LCD面板和保護玻璃之間的間隙。
在大尺寸的、依托液晶ON/IN-CELL技術的交互產品上,不僅LG有所涉及。幾乎大型液晶面板企業都有相應產品技術儲備和研發。只不過,礙于目前超大尺寸觸控產品市場容量有限,積極推動產品市場化的品牌并不多。這使得LG占據了一定的先發優勢。
納米銀線和IN-CELL兩大技術,在大尺寸應用上各有自己的技術特點:一方面,納米銀線的核心優勢,柔性化似乎在教育和會議互動平板上沒什么價值、IN-CELL帶來的超薄的基板體驗,也在大尺寸應用上沒什么實際價值。同時,兩者的其他技術特點,在效果體驗上的“分隔”性并不強烈,兩大技術的最終體驗都“足夠用”。
另一方面,IN-CELL技術直接繼承于2010-2012年逐漸成熟的液晶觸控技術體系,產業鏈幾乎不需要嶄新投入,觸控效果也有保障;納米銀線則是嶄新的技術路線,2015-2016年前后還出現過較大的技術挫折和產業參與力量倒退,其市場體系、供應鏈需要全新建立,產品體驗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因此,納米銀線和IN-CELL兩大技術的競爭,尤其是在大尺寸互動產品上的未來對抗,很可能并不取決于“簡單的大尺寸交互體驗”,而是取決于“綜合產業鏈”的互動。
從大屏到小屏,納米銀線和IN-CELL在一條鏈上
傳統觸控半導體,無論是on/in-cell還是外掛產品,本質都是基于ITO技術的觸控產品——這一技術最大的問題是“脆性”。也就是很難適應未來柔性顯示,折疊顯示的需求。同時電阻率高,對大尺寸觸控不友好。
所以,這是十年來行業不斷探索包括金屬網格、石墨烯、納米銀等在內的新型觸控電子材料的原因所在。一旦未來手機、筆記本等中小屏幕產品過渡到“可折疊”顯示,那么傳統觸控技術的市場就會大幅收縮:畢竟今天的觸控產品中,手機依然是最核心的應用產品。且,車載顯示很大程度上也會要求可變形的產品平面設計能力。這也對柔性化產品“大為有利”。
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存在了嶄新的問題,on/in-cell能不能應用新型創新材料,比如納米銀;外掛式的納米銀技術能夠在成本上領先多少;傳統的ITO技術的on/in-cell產能能不能在大尺寸互動屏幕上占據一席之地?
這三個問題幾乎是“未來觸控”行業發展的所有關鍵點:對于大尺寸互動產品,教育、會議用電容觸控屏幕的技術路線,也會由整個行業的“技術、成本和規模”趨勢左右。
但是,外掛納米銀線和IN-CELL的ITO或者in-cell的納米銀線技術,也有一個重大區別:即成品率成本差異。內置式的觸控技術,其成品率和液晶面板的成本率存在“乘積”關系。而外掛式觸控屏幕,觸控和液晶顯示兩大部分的成品率幾乎是“豪無關系”。這導致,如果in-cell要導入新的材料,必然在初期階段有更高的成品率壓力。
這也是為什么內嵌觸控技術已經成熟,外掛技術還能不斷發展的原因:即便是ITO觸控產品,也是從外掛為主走向現在的外掛與內嵌并行的。可見,在產業鏈上,新觸控技術和材料更迭,外掛式有特別的“成品率優勢”。這實際導致對于成品率更為嚴苛的大尺寸觸控液晶產品,外掛納米銀線技術將維持更長時間的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ITO技術和納米銀線技術制造電容觸控屏幕,無論外掛還是內嵌,二者的基礎工藝大不相同:納米銀線的涂布更接近印刷顯示工程;ITO則是以光學半導體工藝為基礎。這種差異決定了生產線設備的“不同和更新”:因此,也就產生了“既有設備能夠利用余熱制造便宜的ITO技術大尺寸觸控屏幕”的問題(需要克服ITO的導電率問題)。后者也將影響大尺寸觸控顯示產品短期內的“價格趨勢”。
大尺寸觸控突破“技術難題”,但量能依然有限
對比傳統教育交互設備或者會議白板的“紅外觸控”屏幕,電容觸控技術的優勢顯而易見:扣掉成本,幾乎每一個體驗方面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這是2018年開始,大尺寸高端觸控液晶全面轉向電容技術的原因。也是納米銀線產品帶來的“首個顛覆性”爆款。
但是,面對大尺寸的市場需求總量,無論是ITO的IN-CELL還是納米銀線,現在都處于“產能不足”的狀態。僅僅國內,現有教育交互市場的大尺寸觸摸屏需求已經超過百萬臺;商用會議市場的需求也在高速增長。未來這至少是200-300萬臺86英寸顯示器產品的總需求規模。
對比而言,作為最大的納米銀線大尺寸觸控產品供給者TPK,2019年的市場供應規模不過10萬臺級別。市場需求缺口非常顯著。好消息是,這一產能2020年可能達到30萬的規模。不過,壞消息是,折疊手機將分割到更高的產能比例——留給大尺寸液晶觸控顯示設備的產能存在不確定性。
因此,短期內大尺寸觸控液晶,紅外技術和電容技術的對抗,核心取決于電容產品的產能,尤其是更易于制作大尺寸電容觸控屏幕的納米銀線新工藝產品的“產能變化”。同時,供給能力也決定產品價格變化水平,對終端市場擴展具有顯著“影響”。短期內,在大尺寸電容觸控供給處于“買方”市場的背景下,上游產能變化,將是下游企業最核心產品戰略轉變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