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今日以“Thrive Digitally in a Mobile Future”(移動優先,數領未來)為主題,面向全球召開華為全球金融峰會海外線上專場,分享金融機構與企業對后疫情時代“新常態”的經驗與思考,加速移動優先戰略的實施,以金融科技保持業務連續性、重塑金融服務模式。
華為提出,移動能力是未來銀行的關鍵,要支持以移動為中心的業務,將需要圍繞云、AI和5G的關鍵能力重構IT架構,華為作為這些技術的領先者,攜手全球合作伙伴,為全球金融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ICT產品與解決方案,并與全球領先的客戶進行聯合創新。
本次峰會吸引了全球領先的金融機構包括浦發銀行、建設銀行、新加坡DBS銀行、俄羅斯Sberbank、西班牙BBVA、土耳其Isbank;全球領先的金融方案提供商Temenos、以及分析師機構IDC等全球業界參會。
堅持“移動優先”,率先抓住數字化轉型機遇的金融機構更有機會成為贏家
COVID-19疫情加速了金融行業數字化運營的信心和決心,也體現了金融機構與企業利用新技術開展數字化業務經營的優勢和價值。
華為公司董事、企業BG總裁彭中陽表示:
堅持“移動優先”,實現智慧體驗,是金融機構構建以客戶為中心業務戰略的基礎。華為企業BG全球金融業務部總裁曹沖表示:
中國地區銀行的數字化轉型經驗賦能全球
在過去的十年中,華為在全球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獲得了領先銀行轉型的經驗,以及在移動APP時代如何蓬勃發展的經驗。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銀行業面對疫情不同階段,在保障業務連續方面,采取了眾多措施。在后疫情時代,需要銀行積極思考和準備,在未來諸多不確定的前提下將業務變得更加敏捷。浦發銀行從2018年開始布局5G、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領域。浦發銀行在今年初確立了新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強化開放銀行建設,“以客戶體驗、數字科技為雙輪驅動”,積極推進全棧數字化,轉換發展動能。從戰略高度,全方位推動數據經營、技術升級、產融合作。比如,浦發銀行打造了AI驅動的虛擬員工——“數字人”小浦,經過專業訓練,小浦能在線提供風險評估、財務顧問、投資建議、新聞播報等服務。在5G環境下,她可以更完美地呈現在手機、智能手表、汽車等各類設備上,讓高品質、個性化、智能化的服務更便民、更普惠。
浦發銀行行長潘衛東在主題演講時表示:
中國建設銀行早于2011年開啟“TOP+”戰略進行金融數字化轉型,以技術和數據作為雙輪驅動,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5G等新技術,把金融服務嵌入到衣食住行用等場景中來服務社會。新技術規模化應用讓建設銀行在疫情期間為客戶提供眾多“非接觸式服務”。例如建設銀行迅速開辟線上貸款綠色通道,滿足客戶金融需求;2月初通過手機銀行和微信銀行推出 “抗疫專區”綜合服務,提供疫情實時數據、個貸還款延后申請、公益捐款等服務。
中國建設銀行高級工程師牛文超在峰會上表示:
疫情期間,在柜面交易量明顯下降時,建設銀行線上交易量有了小幅增長。這得益于建設銀行的雙云戰略,私有云提供穩健經營,公有云助力創新發展,同時也依賴華為和建設銀行共同建設的智能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和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數據中心網絡。數字化轉型為我們快速應對突發狀況、保持客戶服務的連續性奠定了基礎。
應對移動挑戰 ,華為數據基礎設施激發金融數字化轉型
當銀行業進入數字世界時,到處都需要強大的實時聯接。5G,物聯網和靈活的網絡是關鍵技術。加速數據基礎設施,引領未來銀行。華為云與計算BG首席戰略官黃瑾表示,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一些銀行擁有持續的強勁增長。這些成長中的公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基于云的良好在線服務功能,它們在創新方面可以非常靈活。我們從客戶那里了解到,最有效的方法是實踐多云,針對不同用戶使用單獨的云,同時密切關注客戶在移動服務和智能分支機構的最后一公里體驗。金融APP的用戶體驗提升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部分,華為消費者BG全球生態業務發展部金融垂直行業副總裁Siri Borsum 表示:
網絡聯接是金融數據基礎設施的核心組件之一,華為數據通信產品線CTO唐新兵表示:
華為全面升級的CloudFabric 2.0數據中心網絡方案,通過高密400GE的智能超寬、零丟包的智能聯接和支持自動駕駛網絡的智能運維等差異化能力,引領數據中心網絡進入智能時代,助力金融機構構建全場景金融服務優質體驗。
華為在普惠金融、數據驅動的業務創新和開放銀行等方面助力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為客戶提供普惠、穩定、安全和便捷的金融服務。截至目前,華為已服務全球超過1,600家金融客戶,包括全球Top100銀行中的45家。同時華為與全球20家大型銀行、保險、證券客戶建立了全面的戰略合作,成為客戶數字化轉型可信賴的戰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