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領域,如何更好地化解矛盾糾紛?近年來,上海法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以建設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機制為抓手,升級建成線上“上海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平臺”,不斷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逐步形成了糾紛解決的“上海品牌”。
家事專窗讓調解先行
“這日子沒法過了,我要離婚!”2019年6月,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的立案大廳里來了個情緒激動的中年女人。她姓王,因為家庭瑣事與丈夫鬧了矛盾,被婆婆趕出了家門。導訴員了解情況后,將王女士引到了8號窗口——家事專窗。
工廠周界布防
“如果你不反對,離婚案件將先經過調解才能進入訴訟程序……” 家事專窗的工作人員小高一邊安撫王女士情緒,一邊提醒。
為提高家事糾紛化解效率,2019年,上海楊浦法院與楊浦區司法局合作,率先在全市法院中探索施行家事糾紛前置調解,即在法院立案大廳設立家事專窗,派駐專職人民調解員接待受理家事糾紛,然后由楊浦區非訴訟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非訴糾紛調委會),或楊浦區12個街道調委會的兼職家事調解員先行調解。
王女士的案子通過家事專窗立案后,被分派到了大橋街道調委會。街道調解員收案后,第一時間走訪了王女士夫妻所在的居委及鄰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促使雙方冰釋前嫌。
“街道調解員都是經過推薦、遴選產生,其中不少是街道調委會的主任,具有豐富的調解經驗,他們下沉一線,熟悉社情民意,方便現場調查,在化解家事糾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楊浦區人民調解協會會長負責人劉晶晶說。
據她介紹,除了街道調解員,部分家事專窗受理的法律關系復雜、事實查明難度較大的案件,將由駐法院的非訴糾紛調委會直接調解。此外,已經進入訴訟程序的家事糾紛,經雙方當事人同意,也由法院直接委派非訴糾紛調委會調解,并指定專門法官進行業務指導和文書審核。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非訴糾紛調委會共有13名專職調解員,平均年齡大約40歲,其中既有經驗豐富的資深調解員,也有法律專業畢業、熟悉電腦操作的調解新人,形成了老中青合理搭配的人才梯隊。
“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我院共先行調解家事糾紛837件,調解成功571件,成功率達64.09%;委派非訴糾調委會調解家事糾紛956件,調解成功388件,成功率達40.25%。”上海楊浦法院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訴調對接中心)庭長張謙告訴記者。
破解知產案件“送達難”
近年來,隨著電商平臺糾紛的涌現,以及權利人維權意識的增強,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識產權案件出現井噴式增長。僅今年1至7月,該院受理的知識產權案件已逾9000件,但知產庭僅有21名法官。
“案多人少的情況,促使我們不得不借助專業化的調解力量。” 該院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訴調對接中心)庭長許斌介紹。
上海徐匯法院501辦公室內,知識產權調解團隊緊張地工作中。何忠婷 攝
自2019年開始,上海徐匯法院依托特邀調解工作機制,與徐匯智調人民調解委員會合作,首次引入知識產權調解專業人員。今年4月,該院進一步充實力量,形成了10人的調解團隊。作為首批入駐法院的調解員,王臨宇告訴記者,調解工作起步之初,送達問題是一大難點。
“知識產權案件的當事人往往遍布全國各地,原告提供的被告電話和地址常常存在問題,調解員們打電話過去是空號或并非本人,郵寄送達又無人接收,耗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王臨宇說。
為破解這一難題,調解團隊主動向科技借力。其所屬機構自主研發了一套案件處理系統,具有實名電話檢索等功能。經過上海徐匯法院和徐匯區司法局授權,調解團隊充分利用這一功能,將實際觸達率提升到了90%以上。
與此同時,為提高效率,團隊還進一步細化流程,分別設置“調解崗”“助理崗”和“輔助崗”三類崗位。其中“調解崗”均是持有律師執照、具備一定知識產權調解經驗的律師,“助理崗”要求擁有法律專業學歷或學位、具備兩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
據統計,自2020年4月以來,調解團隊每月收到委派委托調解案件超過500件,最終調解成功近200件,剔除當事人拒絕調解等情況,團隊調撤率在60%左右。
上海徐匯法院知識產權調解團隊成員使用調解系統。張碩洋 攝
人民調解+行業調解+商事調解+律師調解”全覆蓋
“在商言商,和合共贏……”“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2020年8月18日上午,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代表調研走訪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12間各具特色的調解室,引得他們頻頻駐足。
2014年以來,上海普陀法院不斷整合非訴糾紛解決資源,與普陀區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合作,設立8個人民調解工作室,由專職人民調解員常駐法院調解婚姻家庭、勞動爭議、民間借貸、物業等民商事糾紛;與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上海銀調中心等聯手,分別建立保險糾紛、銀行業糾紛訴調對接工作室,加速金融類糾紛化解;與上海經貿商事調解中心合作,建立商事糾紛調解工作室,進一步創新商事類糾紛解決;與普陀區律師協會聯合,建立律師調解工作室,集中處理標的額較大、矛盾較為突出的案件,逐步實現了“人民調解+行業調解+商事調解+律師調解”的全覆蓋。
上海普陀法院訴調對接中心的調解室正在有序運行中。顧俊磊 攝
“我們的訴調對接中心就好像一個集散中心,案件來了以后根據不同類型,被分配到12個不同的調解室進行調解。”上海普陀法院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訴調對接中心)庭長周文梅表示。
據她介紹,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該院共受理訴前調解糾紛17672件,調解成功11605件,成功率達65.67%。特別是道路交通類案件和物業類案件,目前已經形成閉環,實現了在訴調對接中心的“一攬子”化解。
以道路交通類案件為例,該院積極打造“先行調解+訴前調解+司法確認+速裁”的多元解紛模式,在區交警隊設置司法確認聯絡員,對于區交調委先行調解成功的糾紛,根據當事人申請開辟司法確認綠色通道,賦予人民調解協議強制執行效力,對于調解不成進入法院的案件,由保險糾紛訴調對接工作室再次進行訴前調解,再次調解不成,案件便轉入速裁程序。同時,訴調對接中心還承擔了該類案件賠償款的催促及發放工作,確保當事人及時拿到賠償款項,也免去了他們另行申請強制執行的麻煩。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普陀區人民調解員培訓基地,上海普陀法院除了加強對“坐班制”人民調解員的考核管理,還充分發揮12間調解室作用,定期邀請全區街道調解員來院培訓,通過法官講座、坐班制調解員帶訓、結業實操考核等方式,全面提升人民調解員的業務能力。
從求助到自助
“多元解紛工作,是國家治理方式轉型的需要,是國家涉外法治戰略的需要,是司法歸回客觀規律的需要,也是鞏固立案登記制改革成果的需要,不僅值得做、需要做,而且必須要做好。”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訴調對接中心、信訪辦公室)庭長吳耀君說。
他介紹,為貫徹落實中央、最高人民法院決策部署,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2019年下半年,上海高院加強多元解紛平臺建設,升級建成了包含在線申請調解、起訴立案、委派調解、委托調解、司法確認、信息推送、智能咨詢等功能的上海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平臺。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該平臺已與上海司法智慧調解平臺、部分行業性調解組織平臺對接聯通,囊括了全市6472家人民調解組織,以及上海市銀行業糾紛調解中心、上海市證券、基金、期貨聯合調解委員會、上海經貿商事調解中心等多家行業調解組織。這意味著,當事人通過該平臺可直接向調解組織在線提交調解申請,省卻了往返調解組織辦理調解手續的不便。而且,調解不成,其還可以通過平臺選擇“一鍵起訴”轉入訴訟程序,避免了重復填寫材料的麻煩。
“通過平臺,法院委派委托的調解案件也實現了案件類型全覆蓋和訴訟環節全覆蓋。”平臺負責人、上海高院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訴調對接中心、信訪辦公室)法官戴曙告訴記者,“調解不成進入訴訟的案件,平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還會將生效上網后的裁判文書自動推送給調解員,方便其進一步學習參考,助力提升類案調解水平。”
據統計,截至2020年7月,全市法院共通過平臺共委派委托調解案件38618件,調解成功14475件,調解成功率達37.48%。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7月,當事人主動通過平臺向調解組織在線提交調解申請達3434件。吳耀君指出:“這個申請調解數字雖然不大,但意義很大,它表明上海法院在支持和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當事人來法院打官司,這是求助型的,當事人通過多元解紛平臺解決糾紛,這是自助型的,希望上海法院的訴訟服務將來能從求助走向自助,進一步彰顯司法的速度和溫度。”上海高院副院長張斌表示。來源:“浦江天平、中國長安網、智慧政法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