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及疫情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以及眾多傳統行業面臨傳統產業模式不再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挑戰,我國制造業正站在一個不得不改變,不得不升級的時代風口上。而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企業在研發制造端的前瞻布局,正在孕育一個結構性轉型升級后的新格局。
【創新研發】
首先是研發端。曾幾何時,我國的許多制造企業都是以極端加工為核心業務,技術含量較低,一旦面臨人口紅利消失等因素,極容易被替代。且利潤空間極為有限,往往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更關鍵的是,在經歷了多次被外資品牌在核心關鍵技術、關鍵組件、關鍵原材料等方面的“卡脖子”事件后,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必須把核心技術和制造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于是,在政策層面,大力出臺積極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研發的導向性政策,譬如,積極鼓勵“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設,并給予資金和政策扶持。而企業內部,譬如在LED顯示行業,企業在政策引導和行業內部結構性生產過剩和同質化競爭壓力下,也充分意識到了自主研發的重要性,相關企業在研發投入上連年增加。如今,不少率先轉型的企業,已經實現了從低端加工,到尖端技術引導的高端產品研發,以及配套軟件平臺和創意內容綜合性服務的新模式,在不少市場面臨紅海挑戰時,找到了開辟新市場藍海的路子。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2012年至2021年,我國累計授權發明專利395.3萬件,年均增長13.8%;累計注冊商標3556.3萬件,年均增長25.5%。截至2022年9月,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為408.1萬件,有效商標注冊4152.3萬件。
另據央視新聞報道,這十年,是我國科技投入力度最大的十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80萬億元,基礎研究經費增至十年前的3.6倍。這十年,也是我國科技發展質量最高的十年。高新技術企業數從2012年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高技術產業體量更大、質量更優、基礎更牢。這十年,更是我國科技實力提升最快的十年。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十。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第34位提升到了第11位。
【產業鏈建設】
同時,我國也深刻認識到,行業的結構性轉型升級,僅靠企業自身是不容易實現的,還要從產業鏈層面進行全局性的科學規劃和布局,優化人才、物資、運輸等資源的合理分配布局。就在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確定杭州、武漢、成都、寧德、南通、濰坊、合肥、株洲、廣州、深圳、包頭、齊齊哈爾等12個城市首批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
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創新能力,增強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試點城市將通過機制創新、要素集聚、平臺搭建、數智賦能和政策支持,推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迭代升級,形成龍頭企業、配套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第三方平臺、金融機構等協同聯動、競合共生的生態發展格局。通過試點,探索形成“遴選試點—加強指導—資源傾斜—滾動評估—持續優化—推廣應用”的工作推進模式,樹立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標桿,推廣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智能制造】
除去政策端的方向性引導和大力扶持外,企業自身除了不斷加強自主研發投入力度外,更在智能制造上下足了功夫。譬如艾比森曾明確表示,未來公司將向數字化、移動化、智能化持續邁進。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從2007-2014年的單系統應用,2015-2017年的多系統整合,到2018-2021年的端到端數字化,艾比森建立了18大信息化系統,打造現代化企業管理系統,并形成內生外化的數字化生態,這些都成為艾比森工業4.0制造的基礎性方法和工具。
利亞德則表示,國內四大生產基地將通過統一的管理模式,逐步實現“系統聯動”——即工廠之間軟件和設備的互聯互通、交互感知,高度自動化、數字化、可視化、模型化、集成化、協同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生產,使中國智造的8K超高清LED顯示屏、小間距LED商用顯示屏、Mini/Micro LED標準化顯示屏等高端顯示產品從這里走向市場。
2021年9月,由洲明打造的全球規模最大的LED顯示屏智造基地落戶技惠州大亞灣。其不僅將有助于洲明科技整體產能的大幅提升,同時也踐行了洲明科技始終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推動行業的研發創新和制造創新,不斷提升生產制造的數字化、智能化和自動化程度的承諾。大亞灣二期智造基地通過全面引入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和裝備,將逐漸實現“數字化制造”和“工業4.0”升級。
有了國家政策性結構托底,LED屏企在自主研發、產業鏈布局、智能制造等領域持續加大投入、優化布局。一輛以創新研發為龍頭、智能制造為推進器的賽車正在加速駛上工業4.0時代的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