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第一次將 協同教育提到國家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建議高度。
在教育部中央電教館的支持下,華南師范大學 李運林教授牽頭承擔了國家“十一五”期間的協同教育課題研究,教育技術學科泰斗 南國農教授提出“ 協同教育是未來教育主流”。
為了適應電化教育的發展需要,2010年李運林教授等一批教育技術專家結合南國農先生的電化教育產業觀,與產業單位合作成立 廣州市協同教育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這是一家致力于將電化教育學科、事業和產業發展聯結起來,實現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機構,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承擔教育部中央電教館“協同教育理論與實踐”和“信息化教育新理論、新媒體和新模式”等重大課題研究任務。
“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研究院成功舉辦了以“回首10年歷程,共商‘十四五’展望新未來”為主題的研討會,聽取參與人對研究院十周年取得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的經驗總結、對“十四五”發展規劃思路與攻關重點方向的意見和建議。會議最終提出了 研究院“十四五”規劃的“十大行動計劃”框架。
協同教育是未來教育的主流,引領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促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創顯科教在研究院的指導下,為創新推動“十大行動計劃”的細化與落地實施,聯同中國教育信息化產業創新平臺的多家教育信息化企業研究編寫并發布了 《家校社協同教育系統建設和應用指南》《家校社協同教育平臺建設規范》和《家校社協同教育各角色行為規范》等系列標準。未來,創顯科教將繼續打造“家校社協同綜合育人服務平臺”,助力共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生態。
系列標準正式發布
1
《家校社協同教育系統建設和應用指南》
《家校社協同教育系統建設和應用指南》強調實踐應用,從系統的角度建立家校社協同的基礎設施,推進家校社協同的制度建設,建立教學資源,完善協同教育服務體系。
2
《家校社協同教育平臺建設規范》
《家校社協同教育平臺建設規范》融合現代教育思想理論與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教育平臺,同時滿足目前家、校、社信息溝通和資源共享的角色定位,立體化全方位關懷學生,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促進學生的全身心成長,實現終身教育目標。
3
《家校社協同教育各角色行為規范》
《家校社協同教育各角色行為規范》從學校、教師、父母、社會教育服務人員四個關鍵角色做出行為規范。規范分為:學校角色、教師層面、家庭層面、社會教育層面;此外還提供了協同教育角色行為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用來培訓參與協同教育的各個角色相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