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元宇宙”概念火遍了全球,不少跨國科技巨頭紛紛開啟了相關業務,甚至不惜為此更名,足見元宇宙之火爆。盡管業界也有人認為,這種現象或許存在不確定因素和泡沫,但不可否認的是,元宇宙所代表的虛擬數字化,將為許多依賴于實物的傳統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提早布局,或許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在近日,光明日報公眾號發布文章稱,2022年3月26日,來自全國50家博物館、高校的60位館長、學者聯名發布《關于博物館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的倡議》(以下簡稱《倡議》),呼吁博物館順應時代發展,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
《倡議》認為,元宇宙概念及應用場景,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方向。元宇宙在對現實世界虛擬化、數字化的過程中,需要大量來自實體世界的物質標本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元素。而在現實世界中,同時擁有物質標本和文化元素的最佳場所就是博物館。二者的宗旨和理念是相通的,未來和使命也是相融的。
《倡議》指出,數字資源開放共享正日益成為全球博物館普遍認同的行為準則。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博物館應增強藏品資源,特別是數字資源開放共享的意識。并應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資源優勢,發揮研究、展陳、教育等功能特長,協同探索創建優質應用場景,在參與建構元宇宙中實現博物館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目前來看,元宇宙的確是一個比較超前的概念,因此也有人建議,在探索元宇宙的發展方向時,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逐步逐層次地向前探索。而對于大屏商顯行業來說,這既是一個難得的商機,企業更有責任配合博物館的虛擬數字化進程,協同研發和應用,推動這一進程的落地。
事實上,數字化這一媒介,早已開始將博物館與大屏顯示聯結在了一起。在多地博物館積極探索數字化展示的過程中,涌現了不少新的做法。譬如,對于不方便移動的建筑、壁畫、雕塑等文物,采用大屏數字化方式展出,解決了異地展出的難題,又避免了長途運輸對文物的損傷。
再如,對于本身體積較小,或者結構復雜的文物,采用觸控大屏以數字化方式呈現,參觀者就可以通過觸摸實現虛擬展品的旋轉、縮放等操作,便于觀察展品細節。
不僅如此,對于已經消失的生物、文物等,數字化是非常好的再現手段。譬如恐龍、宇宙等的相關展出,圓明園復原展覽等等。
毫無疑問,數字化手段的加入,不僅使展示手段更加豐富,還有效地彌補了實體展覽難于實現的空白。
此外,通過加入互動元素,還能提高參觀者的積極性,比如,把文物相關的場景或故事做成互動游戲,通過觸控或手勢控制參與其中,這一點對于少年兒童更具吸引力,可以有效加深學習印象,等等。
擁抱虛擬化、數字化,在未來必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博物館作為承載實體展品和文化元素的綜合體,也必然走在這一趨勢的前端。在這個過程中,大屏作為視覺呈現的載體,也需要加強與相關機構的溝通合作,共同推動這個進程的前行。